有效授权始于倾听
任何一个企业,在授权中都离不开倾听。通过倾听,管理者能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发展需求,鉴别出那些帮助员工成长的授权机会,从而更正确地授权。
在无穷尽的管理轨道上,良好的倾听,还有利于管理者与员工建立一对一的信任关系,能够激励员工主动将深藏的经验、智慧发挥出来,在完成授权任务时,超越自我。
在美国南部的一家工厂里,进行着一场革命。
南茜是一个极具上进心的年轻经理,她希望成为公司的第一个女副总裁。过去6年的工作经历证明了她的确有这样的潜力。作为职业发展的一部分,南茜被指派为一下属工厂的经理助理,去学习生产部门的业务。
该工厂经理哈罗德并不对他的新助理表示欢迎,因为他不相信女人能适应艰苦的车间工作环境。南茜表示她希望通过授权来发展员工,但哈罗德担心她这样做会煽动起工人的情绪,扰乱整个工厂的运营。然而,只要他能够控制否决权,他并不介意让南茜着手制定授权计划。
两个月之后,南茜和哈罗德一起讨论她的授权计划。她告诉哈罗德,她打算让杰瑞负责月度生产报告。哈罗德对此提出异议,因为杰瑞不懂电脑。
“哈罗德,我刚来的时候杰瑞确实是不懂电脑,但他现在不同了!我和他谈过,也问过他如何能更好地为工厂运营作出贡献。他说他非常喜爱电脑,但从来没有机会去学习电脑。他说他要是学会操作电脑的话,他可以负责生产报告。于是我们安排他去参加了一个电脑培训课程,他对此非常感兴趣。他说这份工作一点儿都不烦闷,他每天非常急切地想投入到工作里面去。”
“哦?如果他如此喜欢电脑,为什么他从来没有说出来过呢?”
“我也问过这个问题。他回答说从没有人问他乐意干什么。我知道杰瑞是一个很腼腆内向的人,但一旦你表示对他的兴趣,他会打开心扉。我认为他是一个需要更多指导和理解的优秀员工。这就是我对他的看法。”
哈罗德由此同意了有关杰瑞的计划。南茜接着谈起了有关苏的计划。她安排苏去负责和质检局一起举行的季度会议。南茜了解到苏是一位优秀的演讲人才,同时也是当地宴会俱乐部的总裁,并在夜校里教演讲。而苏以前的上司从来不愿意去了解她的这些特殊能力,也从来没有安排她参加重要的谈判任务。苏对这项新任务很热心,希望能获得任命。
虽然不情愿,哈罗德仍然同意了南茜对杰瑞和苏的授权计划。“我很高兴,南茜。”他说,“我原以为你的授权计划将扰乱工厂运营,但你证明了什么是通过授权来发展员工。”
对员工的这些需求,为什么哈罗德没有意识到?关键在于,他没有认识到员工们的倾听需要。
进一步讲,管理者要想更有效地授权,就应该了解自己的员工,了解他们的种种需求,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就是认真地去倾听员工。俗语说:“将心比心”。注重倾听员工心声的管理者,会自然而然地缩小与员工的心理距离,从情感上赢得员工。当然,在授权中,管理者的倾听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贯穿于授权的整个过程。
如何使自己在授权中,更加精通倾听的艺术
这需要管理者像手下听取自己的命令那样,去倾听自己员工的心声。事实证明,这也是有效倾听的根本和前提。如果管理者不能够聆听员工的心声,员工也许会因不被重视,对所授权任务失去兴趣,在本应工作的时候,甚至出现令管理者恼火的自我消遣。
在聆听员工讲话之前,管理者应先把头脑中的偏见和假设统统摒弃掉。这一点非常重要。设身处地站在员工立场上,问问自己:“假如我是员工,对我最重要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管理者越是经常与员工交谈,仔细听取他们的想法,就越容易回答。
管理者在倾听员工的意见时,要善于听,善于点头,善于微笑,善于记录,善于保持中立,直至他们把话讲完。无论这些话让人多么恼火不舒服,多么有悖自己的思想立场,都必须克制自己,鼓励自己注意倾听,探讨感受。
如果管理者一直以一种友好的态度,集中精力聆听员工的讲述,就会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在尊重员工的同时也赢得了员工的尊重,达到倾听的最高境界。这时,员工就会因为得到认可和承认而倍受感动,工作表现更加卓越。
更进一步讲,仅仅听取词句,让员工说的每个字都撞击耳膜,这并不是倾听的全部。真正理解员工想说什么,这才是倾听的关键。
对管理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倾听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在员工的话语中,特别是一些不甘不愿、欲言又止的话语背后,常有着更深层的潜在含义,管理者必须善于听出员工的“弦外音”、“话中话”,这样,才能把握倾听的实质,更好地解决那些潜伏的问题。
有效倾听有利于管理者摒除主观臆断,避免授权时一厢情愿的难堪。例如,如果问一名员工对所授权的工作是否喜欢,他看着地面,不安地搓着手,用淡淡地语调回答:“哦,是的,我早就盼望着这份工作。”该相信哪一点?是他与语调不相符的话语,还是身体语言?
另如,一位员工执行任务时陷入了困境,但是当问他工作完成得怎么样、是否需要帮助时,他却眉头紧蹙,回答说:“哦,不错,还算可以吧。”他说话的语调和神情都已表明,这事需要继续深究下去。
授权给正确的人
人有千差万别,员工们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具备不同的技能,有不同的抱负和需要。作为一个管理者,职责就是设法将这些不同的特性,融入到授权活动中去。授权是一个表达需要的绝好方式,无论是管理者的需要、员工的需要,还是组织的需要,都要求管理者认真选择被授权的对象,只有挑选到合适的人选,才能通过授权,满足员工需要,为组织构筑无限美好的未来。
选择合适的人,是授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我的全部工作便是选择适当的人。”
遗憾的是,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窍门的工作,却让许多管理者眉头紧皱。作为管理者,必须苦苦摸索,才能找到窍门,穿越壁垒,把合适的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做好这项工作,常需要管理者花费很多时间。但这是值得的!因为,选错了人会造成麻烦,且麻烦的制造速度比其他事情都要快。而事实也再三证明,为一个合适的岗位选择一个合适的人,要比改造一个原本就被选错的人要容易得多。
所以,面对众多员工,千万不要盲目地一蹴而就。最好耐心些,细细揣摩,精心挑选。如果不能很快找到,宁可等一等,甚至自己去完成授权工作。
在宏綦公司,施振荣将“人性本善”列为首要企业文化的意义所在,创造了一种和睦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宏綦的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81年,宏綦出品的学习软件“微型教授”,一经问世,就风靡全球。施振荣依靠用英特尔386微处理器组装的32位数PC机,在与IBM市场竞争中勇拔头筹,其成绩仅次于康柏。与此同时,为打破台湾电脑制造业仿造成风的局面,施振荣坚持在宏綦大旗下生产自己的原装品牌机。1988年,宏綦电脑开始成为市面上的热门产品。
这一切,使得整个宏綦公司到处都弥漫着使人沉醉的成功味道。鉴于宏綦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高速发展,施振荣又招募了一大批新的高级主管。1989年4月,施振荣从这批高级主管中选出刘英武,任命他为宏綦执行总裁。之所以选择了刘英武,是因为刘英武是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曾在IBM公司的一个软件开发实验室,担任了20年的电脑部主任,是美国电脑界最有声望、职务最高的华人。施振荣非常器重他,把公司的经营决策权交给了他。刘英武上任伊始,就忙着把IBM的企业文化精髓“中央集权”灌输进宏綦。他总是召集公司经理们开马拉松式的会议,让他们听从他的决定。
实行一段时间后,很多人因为无法接受这种“强迫大家同意总裁观点”的管理风格,而离开了公司。
刘英武的独断专行还给宏綦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败。就拿收购德国公司为例来说,施振荣原本打算只购买当地子公司一半的股份,但刘英武却坚持按照IBM的方式购买100%的股份。结果是什么样子呢?施振荣说道:“我们把德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变成了普通员工,公司开始出现亏损。”在购买美国一家微机公司时,刘英武又犯下了同样的错误,以9 00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家公司,导致公司陷入不知怎样分派原有公司经理们的解雇费的困境中……由于经营不善,许多员工纷纷抱怨刘英武。宏綦变成一个不断争吵的阵营。为了稳定阵营,刘英武又招聘了九个高级经理充入宏綦的高级管理层,并称之为“伞降部队”。
刚开始,施振荣虽然也听到了下面经理们的诸多抱怨,但他对刘英武的能力坚信不移,支持刘英武,但随着宏綦总部连续三年的财务亏损,施振荣也逐渐意识到任命刘英武是一个错误。正如他所说的,“我认为IBM公司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电脑公司,刘英武理所当然比我更有能力和经验。但他不是企业家,我对他授权太多了、太早了。”
尽管如此,施振荣并没有因公司出现的财务亏损而责备刘英武,反而出于自责,自己在1992年6月向董事会提出辞去董事长职务。但是董事会拒绝了他的辞职。他们一致表示:我们钦佩和相信施董事长杰出的领导才能。不久,刘英武和他的九个“伞降经理”离开了宏綦。
从授权的角度而言,施振荣之所以会犯这样的授权错误,主要原因在于他在选择授权对象时,只是看中了资历与声望,忽略了对人的能力的考察。
施振荣授权失败的例子,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管理者如果只依据学历授权,必不能公正地选择授权对象,势必失人心,失人才,失效益,因小失大,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寻找“择人”窍门并非难事,因为员工们在做非授权工作时,表现出色与否,一目了然。
总的来说,只要把握好三点选人要素,并将其有效结合,适合的人必然手到擒来。
这三点选人要素,即:①对工作任务的了解;②对员工能力的了解;③对授权目的的了解。
除此之外,一般的管理者在择人时,都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常常认为,最优秀的是最合适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常会阻碍“择人”思维的延伸,直接影响用人质量。
有这样一句俗话说:“最好的并不是最合适的。”管理者授权一项任务时,常本能地想到手下干将,知道他是完成任务的最优秀的人选。却不知,最优秀的不一定是最恰当的人选。
首先,挑选最优秀的员工,会使管理者注重短期绩效,而不能通过授权来培养员工。而且,如果只授权给优秀的员工,在授权的最初,他也许会受到激励。但久而久之,他很可能就会觉得,他工作成功的奖赏只是更多的工作负担。特别是当他付出远多于他人,而报酬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时。最后,只授权给最优秀的人,对于其他的员工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他们会把这行为看作明显的偏袒,感觉自己被忽略了,进而产生愤懑、抵制的情绪。
授权 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
从表面上看,授权好像就意味着放弃控制。因为授权会让管理者对工作和局面的控制发生质的变化——退后了。但实则不然。
美国一管理学家说道:控制是授权管理的“维生素”。授权管理的本质就是控制。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希望自己的公司不断成长,生命持久,参透“一手软,一手硬,一手放权,一手控制”的授权之道,是迟早要做的工作。只有参透这一授权之道,才能完成授权实施者与工作控制者的角色转换,只有完成这一角色转换,授权才能真正走上合理、有效的运行轨道。
51岁的高尔文是摩托罗拉创始人的孙子。1997年,他接任CEO时,就采取充分授权,他认为应该完全放手,让高级主管充分发挥能力。
然而自2000年以来,摩托罗拉的市场占有率、股票市值、公司获利能力连连下跌。摩托罗拉原是通讯器材界的龙头,市场占有率却只剩下13%,诺基亚则占35% ;股票市值一年内缩水72% ;2001年第一季度,摩托罗拉更创下15年来第一次亏损记录。
产生这个结果的最大原因,就是高尔文过于放权,拖延决策,不能及时纠正下属出现的问题。有一次,行销主管福洛斯特向高尔文建议,把业绩不好的广告代理商麦肯广告撤换掉。但高尔文对麦肯广告的负责人非常信任,所以迟疑了很久,表示应该再给对方一次机会。结果拖了一年后,麦肯持续表现不佳,高尔文才最后同意撤换。
充分授权本是好事,但授权后不管不问,在发现错误后还拖延纠正、优柔寡断,对企业是有非常大的杀伤力的。在摩托罗拉失败的卫星通讯铱星计划上,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卫星计划平均每年亏损2亿美元,但高尔文却迟迟没有叫停,给摩托罗拉带来了重大损失。
除此之外,高尔文放手太过,根本不会适时掌握公司真正的经营状况。他一个月才和高阶主管开一次会,在写给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谈的也只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就算他知道情况不对,也不愿干涉太多,以免部属难堪,这都明显属于授权失误。
摩托罗拉曾推出一款叫“鲨鱼”的手机。还在讨论进军欧洲的计划时,高尔文就知道欧洲人喜欢简单、轻巧的机型,而鲨鱼体型厚重而且价格昂贵,高尔文却只问了一句:“市场调研结果真的表明这个项目可行吗?”行销主管说:“是。”高尔文就没有再进一步讨论,而让经理人推出这款手机。结果“鲨鱼”手机在欧洲市场节节败退。
还有一次,摩托罗拉公开宣布,要在2000年卖出1亿部手机,而销售部员工几个月前就知道这一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高尔文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最后当然是失败。
一直到2001年年初,高尔文才意识到问题严重,他害怕摩托罗拉的光辉断送在他的手上,于是开始进行调整。他把组织重整,并开始每周和高层主管开会,改变自己“过于放权”的作风,才扭转了摩托罗拉公司发展的颓势。
高明的管理者,会对授权任务进行恰当的控制,使自己能随时掌握任务的进程,在最恰当的时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把跑偏的马拉回到最正确的轨道上来。
但是,许多管理者却常忽略这点,结果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这绝非危言耸听,只要环顾一下四周就能看见,有多少优秀的销售员,被升为管理者后,就无人问津,任凭他们自生自灭。
所以,管理者在把权力下达给合适的员工后,要想让他们有出色的表现,还要懂得“扶上马,送一程”。通过“送一程”,确保合适人选与他的合适位置上升到珠联璧合的至高境界,让授权取得成功。
这意味着,在授权后,管理者除了需要说:“现在,你可以放手去干了。”还需要告诉员工:“如果有需要,就来找我吧!”
更明确一点来说,管理者交代一项任务给员工后,并不代表他的责任就已经完成了,还应该负起另一项重要职责——给予员工适时的帮助和指导。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得好:“授权就像打篮球一样,不是把球交到谁手里,责任就是谁的,就什么也不管了。一定要考虑整体局势,进行控制,相互照应。这样,被授权员工的智慧才会获得增长,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授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