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显示,15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继续优化,其中12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但在亮丽的数字背后,银行业的系统风险正在积聚。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强调,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目前金融系统的改革和效率有待深入和提升,粗放式信贷管理模式亟待改变。
首先亮起黄灯的是银行关注类贷款。中国证券报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数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出现集中性增长。其中,工商银行关注类贷款二季度上升了419.86亿元,中国银行上升119.33亿元,农业银行上升48.58亿元,交通银行上升27.08亿元。当前主要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是不良贷款余额的2倍多,囤积的关注类贷款在资产质量发生波动时很可能迁徙为不良贷款,从而对资产质量形成较大压力。
其次是对房地产贷款未来资产质量的担忧挥之不去。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报显示,上半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每股经营性现金流已创近几年同期最大负值。而压力测试结果也不容乐观。有业内人士认为,压力测试未能完全揭示房价下跌时的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压力测试主要测的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坏账率,但或未考虑到以房地产为抵押的相关贷款的风险;而房地产开发上下游链条很长、关联甚广,一旦房价大幅下跌,相关行业贷款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也在积聚。尽管多家上市银行表示地方融资平台目前资产质量良好,但由于融资平台贷款还未到集中还款期,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起点。
刘明康还指出,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薄弱,压力测试的基础建设、资源保障、技术手段、结果应用等方面都还有待改进。他的表态,揭示了商业银行尚未做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准备。例如,银行业在进行压力测试、准备巴塞尔协议的各项测评工作时,往往通过聘用外部机构、专业人士参与,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观念与实践及人才储备的缺乏。
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改变粗放式信贷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转变商业银行“靠天吃饭”的传统经营模式。而利率市场化目前进展缓慢,又制约了金融改革的效率。例如在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中,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为代表,金融改革多年努力建立的财政与银行体系之间的防火墙被破坏,也扩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敞口。
诚如刘明康警示,银行业系统风险已不容忽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莫让这些已暴露出风险的领域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起点。
(责任编辑: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