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央企整合大限倒计时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10-14 来源:《英才》

关键字:改革 企业重组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完成阶段性整合的最后一年。按照计划,目前仍有23家中央企业等待被整合重组。在数目减少的表象之外,央企整合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央企整合的下一步又将如何走、走向何方?

控制要害产业
  
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整合就成为了国资委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资法》起草小组成员李曙光告诉《英才》记者,“李荣融这届国资委把重点放在了减个数上,而减个数的目的就是要做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整合,使国有企业成为竞争力很强的一个团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的回顾,30多年来的国企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后期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中先后推出了利润留成制度和承包制。第二个阶段则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此时主要涉及产权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是其主要改革形式。第三个阶段便是90年代后期以来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此次央企整合即属于这一阶段。
  
对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提出最早可见于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而在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则提出了国有资本需要控制的四大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外界对以上文件的解读是,一方面国有资本要从一些竞争性的领域退出,另一方面要做强做大国有资本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内的国有企业。有关数据显示,1998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中国国有企业:集体崛起与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发展曲线基本上是一个“V”字型轨迹,先衰落、后复兴,1998年为最低点。
  
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1994—2007年底,全国共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达4936家,核销的金融债务为3872亿元。按照国务院的工作安排,国企政策性破产在2008年便画上了句号,此后国企便不再安排政策性破产。实际上,国资委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企业的实力正蒸蒸日上,而建立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也成为了央企整合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发布的数据,从2002—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万亿上升到了21万亿,利润总额从2000多亿上升到了8000多亿。在最新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有30家中央企业跻身其中。
  
华银精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洋对《英才》记者说道,“央企整合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你就听着,然后看国家在往哪个产业方向扶持。”国家在推动央企整合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其产业扶持方向的信号。
  
这个信号其实也是中国未来主要竞争力在何方的信号。胡鞍钢认为,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就是一批优秀、知名的大企业的崛起。在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大企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同时也是带领中小企业的火车头。
  
中国的国情是,不少竞争性领域产能过剩,企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胡鞍钢认为,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中央企业在规模、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上都走在前面,因而做强做大央企实际上成为了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战略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央企,就目前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能否承担得起国际竞争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是在真空里改革,而是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会面临着国家经济命脉被外资控制的威胁,比如在东欧私有化的过程中,匈牙利所有的国有银行变成外资所有,捷克的军工厂、民资企业也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囊中之物。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在当前发展阶段,该用的资源都要用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果,然后随着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阶段中,受制于资本与人才,还有很多事情是民营企业做不了的。

国资垄断之惑
  
国有企业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撑起了国民经济的脊梁,但人们对其垄断的诟病却不绝于耳。李荣融曾说道,“为什么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有企业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垄断,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与民争利”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国有企业占据了产业布局的上游,手里握着整个国家的资源、能源。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对《英才》记者表示,“国企亏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垄断了最好的资源、又有国家行政支持。”
  
国企对资源的垄断颇受公众的指责。“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如何配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是不同的。”李曙光告诉《英才》记者,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类似于资源垄断型国有企业需要加快市场化的步伐,比如需要交资源税。
  
李曙光同时表示,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又需要集中。“中国在当前改革当中既要通过政府之手,也要通过市场之手,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竞争性的市场资源配制方式。”山西煤矿的整合体现出了这一点。在中国火力发电仍占全国发电总量65%以上的情况下,煤矿其实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虽然被标上了“国进民退”的标签,但是通过政府之手将山西境内2200多家煤窑整合成100家左右,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煤矿在无序开发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以及矿难的发生。
  
在垄断的“惠顾”下,国企绩效如何评价?不管石油公司或者电信企业的利润额有多大,这些企业的绩效却很难令公众信服。文宗瑜对《英才》记者说道,“如果国企是垄断行政体制,他们其实谈不上绩效问题,绩效的前提是市场公平竞争、信息公开透明。总体来说,虽然我们国企赚了很多钱,效率还是低。”
  
在央企整合的过程中,迫于没有进入前三名就有可能被重组的压力,中央企业发奋做大做全。但文宗瑜认为,在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情况下,做大做全可能很难最终导致做强。“国有企业把一些重大行业,从上游到下游都垄断了,自然垄断不是借口,有些自然垄断是打不破,但有些环节是可以通过改革打破垄断的。”
  
另外,在中央企业的“强强联合”中,是不是会加剧企业在市场中的垄断力量?关于垄断与竞争的争论在经济学界其实一直存在。垄断意味着集中了资源,具备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以及强大的研发实力,而竞争则更具有活力,也能激励创新。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