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5岁的大学生蔡金亮来自河北,是木船作坊的新人,也是传承木船制作工艺的新希望。
浙江省舟山市岑氏木船作坊创建于1900年,主要打造小型木质渔船。2008年,岑氏木船作坊造船工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岑氏木船作坊一年的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订单包括大型仿古帆船、运河仿古漕舫以及欧式木质运动帆船等多种类型,既实现了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让古船制造手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继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无论是普通的教育,还是MBA、EMBA,规范的教育体系,本身不是都推动你的创业力,而是削减创业力。”11月24日,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创新型创业教育与实践”研讨会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袁岳出语惊人。
在袁岳看来,目前大学的创业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偏离创业的方向。他认为,大学生要想创业,必须拥有“四个力”:一是见识力,看了别人的成功案例后,受了刺激,有内在的动力;二是行动力,要勤奋、用心,介入行动;三是组织力,从学生干部做起,构建团队的基本形态;四是钝感力(“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某一条道路后,坚持下去。在“四个力”中,袁岳认为,除了见识力,其他3种能力大学生都不如农民:创业是行动的体系,农民传承经验和规则,执著于某一个实业,一心一意反复操练;这一代学生则往往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打交道、组建团队的能力,社会经验也相对不足。规范的教育体系把课排得满满的,不给学生以行动的机会,教师所讲的创业甚至被袁岳称作“口水接力赛”:上一个老师的口水吐到下一个老师嘴里。
“创业的念头是因冲动而生的,需要一个推动你的人。没有实践经验、照稿念、缺乏激情的老师,起的误导作用永远超过正导作用。”袁岳认为,要看一个学校是不是真的搞创业教育,就看在多大程度上给同学提供创业的时间,是否对尝试的同学给予鼓励,让他们在行动中间找到自己的“感觉”。
“创业教不出,我同意。”全国第一家开办创业专业的高校——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则回应道,“但这是过去,不代表未来没有。”在他看来,因为现在的教育方式还非常落后,教师只是用黑板、PPT来单方面地传授知识,传授能力的教育则几乎没有,“恰恰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传授的教育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会背五千首唐诗和会Google、百度的人已经没有太大区别”。
在许晓鸣看来,目前的创业教育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教育的个性化,大面积扩招使学生人数总量暴增,因而失去了接受个性化教育的机会,“创新和创业的问题,不是在一个大教室里看视频就能够解决的”;二是评价的多元化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只能通过考分检验,“最后出来的都是考试的英雄,而不是创业的真正的精英”。许晓鸣提到,在国外,如果说一所大学是创业型大学,大家都引以自豪;但在中国,没有一所大学标榜自己是创业型的高校,大家都把研究型作为最重要的方向。
“大学创业课是实证教育,一定要让学生知道真实的创业是什么样子,见几个真实的创业者。”《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在大学的创业大赛中发现,学生团队往往更专注于融资,“创业不是想怎么找陌生人要钱,而是自己先‘活着’,养活自己,再养活别人。”在牛文文看来,教师教不出创业者,与自身的经验缺失甚至收入微薄都有关系。
与会的各个高校校长、创业学院、机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国际交流合作、实践、师资是各高校创业教育正在解决的主要任务,也是努力的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已经在进行师资、课程、实践等方面的探索,如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不满意,第二年将不再续聘。在该校目前最大的创业选修课中,每年选修的学生有900个左右,邀请国内一线的创业家来“点燃激情”;在创业沙龙中,邀请偶像级校友对学生们讲述自己在遇到困难的坚持和对战略的把握等。
在全国最早成立的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财务成为最重要的课程之一,针对公司管理切实需要的管理会计职能,教会学生看报表、了解市场政策和法规。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学生,从一进校就“创业立项”,发给5000元寻找项目,“玩”4年的创业实践,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可以根据项目的情况申办1万~10万元的创业教育种子基金。
“现在大学生一谈到出路,要么考研,要么出国,要么就业。”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桑大伟认为,开办创业学院,就是帮学生实现第四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