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三井:永续控制产业链核心的秘密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1-02-23 来源:《经理人》

关键字:产业链

产业链模式深深根植于日本的经济模式中。说到三井财团,首先要明白三井财团代表的不是企业模式,而是典型的日本经济模式。对比日本和美国的经济模式,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产业都是美国先做起来,比如收音机、洗衣机、电视机、汽车等,但是做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七八十年代,就基本被日本接管。

这种模式在面临全球产业转移浪潮时是丢不掉的,不像美国,一转移,美国就丢掉了整个产业。所以你看到日本这么多年始终占据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而美欧的制造业日益空心化。

与其说三井财团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不如说它们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文化,以产业为根基,精耕细作。它们并没有去控制谁,而是按照自己的信念和方式,以产业为根基,踏踏实实地工作,没有因为这块田地贫瘠,就转移地方,而是想办法给它施肥,灌溉,把这块地种起来。你认为它是控制,而实际上它们是扎根下来。

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产业组织者,为什么我写了《三井帝国在行动》在国内引起强烈地反响和重视,实际上是告诉大家中国的经济模式缺少产业组织者,而我们把它理解成控制者。其实它的控制来自于你的缺失,如果你也有自己的产业组织者,你也有商社,你也有财团,形成“产商融”三位一体结合的经济制度,就不可能被人控制,因为你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产业体系。

交错布局渗透产业链核心

中国企业无论是收购资源、技术还是品牌,其实和打仗一样,无非是想占领那块阵地。打仗的话,你必须把周围的情况弄清楚,一上来就火力猛攻一个阵地,而没有一个铺垫过程,或者急于把主力部队开过去,动静很大,对方很快就能把你的主力给阻击住。

在这个方面,日本走过的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企业往往是分路包抄,比如说它的综合商社先布局,财团的关联企业分散开来,采用合资的形式,先在一个山头入股,再在另一个山头入股,通过此类的布局先建立人脉关系。其实最后能否完成收购,关键的还是这些被收购方的人是否认同你。如果他们把你当作伙伴而不是敌对的收购,那么趁他们危机或缺钱时再去收购,对方反而是欢迎的。

在争夺印尼东部的天然气资源时,中海油当时买了印尼东固气田的部分股权,当时英国的天然气公司想出售它在东固的股权,三井物产也想买这个股权,但三井物产并没有直接入股,而是它的一个合资企业入股了。当时中海油获取了优先认股权,当英国天然气公司要卖的时候,中海油就启动了优先认股权阻击了三井物产。虽然三井物产没有进去,但实际上东固气田的股份里,除了英国的天然气公司及BP外,大部分都是日本的资本,包括双日、丰田通商、三菱商事等,但它们都是以合资的面目出现的,从外面是看不到日资的。日资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已经把东固气田50%以上的股权拿到手了。虽然中海油阻击了三井物产,但其他的日资公司也启动了优先认股权,最后中海油多拿了4.5%的股权,但日资企业多拿了6%的股权。

日本综合商社靠什么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实际上是一个产业投行,它不是美国式的金融投行。产业投行的思维类似商人思维,有点类似浙江的温州人。他们先去跟人打好交道,与当地政府打好交道,然后再带领一群企业杀过去,不仅各个企业之间的资源汇集、情报汇集,而且其背后还有主办银行的金融支持。而中资企业,往往就是一家,中铝、五矿等的海外收购都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依赖投行,没有协作单位,也没用关联企业的支持,更不能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做长远布局。

日本人在二战后是没钱的,没钱的情况下它们用什么方式扩张,用什么方式与其他国家竞争呢?他们首先是综合商社先出去,先完成情报工作,先了解当地的资源,产业情况,先建立办事处,先从做贸易开始,然后金融资本利用商社的情报力量获取投资信息,接下来再把产业资本引入,在当地企业入股,办合资或独资公司等。日本的这种财团体制实际上脱胎于二战前的日本财阀体制,在这个体制内部,有主办银行,有做贸易的综合商社,有做实体产业的公司。

但二战后,日本的财阀体制被美国人解散了,当时美国人认为财阀体制是战争的根源之一,将包括三井、三菱、安田等在内的几大家族财阀解体。像三井物产这类的综合商社,也被分割成170家小公司。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这些企业又重新聚合,逐渐形成了三井、富士、第一劝银、三菱、住友等财团。原来的家族关系变成了相互持股的关系,实际上还是变相的家族主义,集中力量做事。

*作者系著名财经作家、日本财团研究专家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