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许小年:重建塑像or重塑精神
字号:

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11-03-08 来源:浙商

关键字:改革

在寻找现代社会认同的时候,我们应特别关注早期儒家,即孔孟的、没有被阉割的儒家。重竖一尊铜像容易,重塑民族精神难。

在寻找现代社会认同的时候,我们应特别关注早期儒家,即孔孟的、没有被阉割的儒家。重竖一尊铜像容易,重塑民族精神难。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天安门地区又添文化新地标。看到这条消息,笔者在新浪发了条微博:“孔子被批60年,这铜像算是‘平反昭雪’吗?看来仅有GDP还是不行,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和思想的认同,否则就会散掉。”改革开放30多年后,华夏民族碰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问题。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意味着在不触动基本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前提下,迅速在经济层面上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规则的执行者和秩序的维护者,发挥着较其他转型国家政府更多的职能。然而强势政府如同双刃剑,一方面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使中国免受前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之苦;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制约,政府越来越多地参与和干预经济,逐渐转变成为带有自身利益诉求的规则执行者,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亲自下场踢球的裁判。

这样的裁判对社会公平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机会严重不均,收入两极分化,过去2000年中困扰中国社会的痼疾再次显现。人们自然地想到了用同样悠久的儒家学说去应对。

经济的繁荣和思想的贫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孔夫子勉为其难,再次披挂上阵。

孔子会发现,这一次赋予他的使命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他要为现代人找到新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新的精神寄托。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秩序和游戏规则的伦理学基础,而社会精神要满足现代人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毕竟小康生活只是延续生命的手段,对于亘古不变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温饱加深了而不是缓解了精神上的焦虑。

孔子会发现,他建立的儒家学说和现代的普世价值观既有相容也有冲突之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讲“民贵君轻”,与尊重个人权利的现代观念不无呼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失为朴素的理性主义。但在如何达成“仁”上,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人特别是社会精英的自觉上。欲使“仁”成为自觉,儒学就要成为他们的信仰。

现代社会却是多元的,既有利益的多元,也有信仰的多元。在现代社会中,信仰是个人的私事,必须允许不同的信仰,如儒、佛、道、基督、伊斯兰等宗教以及无神论的和平共存。要想在多重信仰的环境中建立一致认同的游戏规则,现代社会需要跨出重要的、也是儒家从未思考过的一步—私域和公域的分离,或者信仰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分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卖掉自己的产品赚钱,必先满足他人的需求,利己必先利他。市场假借人的利己之心为社会服务,这是斯密的伟大发现。孔子讲“克己复礼”,市场经济中的个人不必克己,依靠克己维持的社会秩序是非常脆弱的。

回顾历史,孔子会发现,传统其实并不在他一边。对此汉宣帝讲得再清楚不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王道就是讲仁义道德的儒家,霸道就是讲强权政治的法家。在寻找现代社会认同的时候,我们应特别关注早期儒家,即孔孟的、没有被阉割的儒家。

重竖一尊铜像容易,重塑民族精神难。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