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对话——周海江
周海江:破“刘易斯拐点” 掌握原材料价格波动规律是当务之急。
从金融危机脱逃出来的服装企业,未必能躲过这轮通货膨胀。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看到了严峻的形势。
国家统计局去年服装行业的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25.21%,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成本上涨17.2%,人均成本费用提高19.42%。当前服装企业的难题,已经由过去的出口难题,转变为抗通胀。
在通胀巨压下,包括服装类企业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市场之路,变得异常崎岖。坚信“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周海江认为,在这轮风暴中倒下的企业,通胀只是诱因,真正的根源是企业家的变革思维不足、变革方法落后。
作为苏南地区的巨无霸企业,红豆集团在总裁周海江的领导下,去年营业收入以26%的增长率,达到了282亿元,今年更是要为“千亿红豆”的目标努力。这家以服装起家的企业,如今正在叩开“相对多元化”产业模式之门,打通自己的成长之路。
通胀不是理由!
《经理人》:目前在通胀影响下,企业最纠结的就是原材料价格上升。你认为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谨慎解决这一问题?红豆有哪些思路?
周海江:现在这个阶段,企业如果不注重、不研究原材料波动规律,恐怕后期有再好的管理、再好的产品,也很难做到持续经营。
比如我们旗下的轮胎公司,原材料最大的部分是橡胶。橡胶价格今年的波动非常大,最低是2万/吨,最高是4万/吨,如果公司吃下4万/吨的橡胶,企业竞争力何在?所以,我们年初就研究了橡胶的价格波动规律,抓住春节前的价格低谷期进行采购,之后橡胶市场价格涨了1.1万/吨,我们因此节约了1.54亿。
1.54亿代表什么?一是拥有成本上的竞争力;二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达到了事半功倍,因为要从管理上挖掘这么大的潜力是很困难的。
后来,我们把这种经验在集团内部10家子公司里进行了推广,要求子公司一把手腾出精力来,研究和部署原材料采购战略。
我们也注意到有些企业通过期货方式,锁定大宗商品的价格。我们虽然也有涉及,但有严格的控制。因为企业界有误入歧途的惨剧。为了期货,有些企业转变了性质,逐渐脱离了主业,将企业变成了期货炒家。
《经理人》:伴随通胀的还有用工荒、工资普涨,扩张中的红豆如何解决这两大问题?
周海江:我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企业对此感受最深。
我认为,我国的企业一直从事低端制造加工的生产,无法实现产业的升级,就是与低工资相关。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产业工人群体,企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因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招聘和培训员工方面,企业的生产效率无法提高,转型升级就更无从谈起。现在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工作效率波动、人员大面积流失等问题,都是低工资背后的弊端和危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的稳定性差。
我建议企业应该顺应时势。去年,红豆工资的增幅达到了49.6%,收入水平在整个行业中居于前茅。
我们应该把工资视为一种投资,而不是成本。这种投资将导致工人忠诚度增加,效率提高。这就是我在集团内部极力推动的“效率工资理论”。在效率工资下,集团提高了劳动力队伍的质量、推动了劳动力努力程度、降低了辞职率。
《经理人》:现在我们提出“向管理要效率”、“靠创新要市场”,但对多数基础薄弱的企业来说,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途径?
周海江:在这两个方向上,反映了很多企业领导人的个性,有些偏重管理,有些偏重创新。
我们集团下辖两家摩托车企业,一家摩托车公司的领导人偏重管理,产品上鲜有创新,另一家公司则每个月都有新产品问世,但领导人不注重管理。结果是,前一家公司比后一家效益出色。经过研究发现,创新企业虽能通过扩大产品来发展新客户,但是很多客户1、2年后就走了,而那家没有创新的公司,新客户不多,但做一个就抓住一个。问题在哪里?我认为,只有在管理基本功练好后,才有资格去搞创新。
“向管理要效率”的本质是挖掘成本优势,忽视这个要素,即使再伟大的创新也很难成功。
我们的企业不妨问一下自己,有没有在“人、机、料、法、环、测”六字要素上狠抓基本功。如果你不懂,不要说ISO管理体系,管理都是假的。所谓人,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技能;所谓机,就是合理利用、维护生产设施、装备;所谓料,就是掌握原材料价格波动规律,逢低采购,严格验收;所谓法,就是在生产中,有没有工艺标准;所谓环,就是对生产环境、秩序进行严格规定;所谓测,就是对生产结果,有没有进行严格检验。
接下来再谈成本控制。成本控制上,也有六大要素。分别为投资成本、供应成本、生产成本、质量成本、管理成本和流转成本。我想强调其中的质量成本。
关于质量成本控制,中国大部分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管理黑洞。1997年,我在美国学习,从美国企业身上学到了对质量成本的理解,就是质量成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损失成本。怎么解释?
预防成本是指对员工的前期培训,我们的企业一有商业机会,不顾员工的技能如何,就直接上马;检验成本是指对最终产品的检查,我们的企业一旦出产品后,就越过检验工序,急于将产品推向市场。正是对预防成本、检验成本的失控,最后导致损失成本,甚至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社会道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