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阿里巴巴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何失效
字号:

类别: 组织管理 时间: 2011-05-26 来源:正略钧策管理咨询

关键字:控制管理系统

马云将责任归结为违背公司价值观,由公司经营管理层承担全部责任,在一场公关达人秀后,阿里巴巴的诚信危机得到了缓和,但是这掩盖不了阿里巴巴内部控制管理缺陷。

表一:阿里巴巴2007-2009年各主要财务数据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营业收入

21.63亿

30.01亿

38.75亿

净利润

9.68亿

11.41亿

10.73亿

注册用户

国际

441万

792万

1158万

中国

2319万

3016万

3616万

商铺

国际

70万

97万

140万

中国

226万

365万

542万

付费会员

中国供应商

27384

43028

113896

中国诚信通

266009

372867

501316

第三,董事会针对重大风险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在公司发展面临危机时,董事会做出一些战略性决策,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是高明之举,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必须经过全方位的评估,信用风险也必将受到最多关注,从结果来看,阿里巴巴的董事会没有采取有效的针对性举措。董事会完全可以责成经营层加强对这类的客户信用审查,以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为原则,以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指派专人进行抽查,进而防止这类欺诈的发生,同时借助审核委员会定期听取这类客户风险发展的趋势评估报告,并采取针对性举措来进行控制。而不是两年后当3.15晚会主题被确定后的公关秀。

马云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从欺诈门的结果来看,欺诈源于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而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是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从这个角度而言,马云作为董事会主席需要承担领导责任。 

二、经营管理层失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第一,关键管理流程仅是一纸公告 

为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阿里巴巴制定较为严格的管理流程(见图二),从源头上防堵欺诈事件的发生。由于约7500名左右的销售人员在市场一线对商家进行会员销售工作,他们直接在供应商的办公现场,他们的认证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立体的监督,而当地销售分支机构人员的交叉认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可是当销售人员互相串通的时候,这个最有效的认证体系就会失灵。而此时,通过总部其他控制部门对他们提交材料的核实、依托第三方对相关材料进行核实或抽检就变得很重要。很遗憾,新增客户中有0.8%涉嫌欺诈,更为重要的是,有些骗子使用的是没有年检的营业执照,而他们居然通过了认证,有些骗子的账户被查封之后,换了个公司名,连联系方式都没改,就再次通过审查了。我们只能说阿里巴巴的多渠道交叉认证没有有效执行,如若不然,一些销售业务单元是不敢集体欺诈的。

图二:阿里巴巴的认证流程

阿里巴巴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何失效 

第二,重大风险点没有进行分类管理 

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企业风险的梳理则是自上而下,由重至轻的进行梳理,会员供应商的诚信问题是事关阿里巴巴生死存亡的第一风险点,当公司做出降低供应商缴费门槛时,就应该提前预判信用风险可能会更大,而企业则应相应增加风险防范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提高多方认证执行的有效性,并加大第三方的抽检和认证,降低人工介入的条件等,很可惜,事件过去了两年,阿里巴巴才迫于外界的压力而开始自查自纠。

第三,投诉问题异常未能引管理层重视 

被欺骗的国外买家绝大部分均向阿里巴巴进行了投诉,阿里巴巴也通过了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来收集情况与处理问题,当制动控制不能解决双方纠纷时,阿里巴巴将会人工介入进行协调与控制,最便捷的人员还是在各地的监督人员,当各地的监督人员接到介入通知时,事实证明他们也违背了公司价值观,结果事情是不了了之。可是当降低门槛后的新供应商投诉问题上升到几十起时,管理层完全应该启动发现性控制的内部控制程序,立即组织非当地分支机构参与的独立调查或第三方介入,而不是在事件发生到2000余起时才介入。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控制管理系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