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财经要闻>文章页
高利贷生态链
字号:

类别: 金融服务业 时间: 2011-08-11 来源:《英才》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信贷
银行存贷比半年考,6月底一条由银行、企业、民间信贷构成的资金链条陷入疯狂。

  它们有时是恶魔,有时却又是白衣天使。

  文|本刊记者 郑景昕

  银行存贷比半年考,6月底一条由银行、企业、民间信贷构成的资金链条陷入疯狂。

  央行从去年10月开始加息,11月开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截至目前,央行共上调利率5次,共1.2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则上调了9次,共4.5个百分点。每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均意味着几千亿银行可贷资金的冻结。

  半年多来的紧缩政策,影响日渐明显。值此银行半年大考,银行高价“买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利率飙升、民间信贷月利高达6-8分等耸人新闻见诸报端,中小企业破产与生存危机亦备受各界关注。

  在浙江温州、义乌,《英才》记者走访了当地银行、企业、高利贷放款人,试图理清当下浙江民间高利贷“疯狂”背后的链条,并深入挖掘其经济根源。

  银行的“威逼利诱”

  面临存贷比大考,越过或尚未越过存贷比红线,揽储成为了银行必须执行的任务。

  走在温州街头,一家家银行大门上面的滚动字幕,打着各种银行理财产品的名称和利率:5天、10天,年化利率4%、5%云云。

  除了“上得了台面”的理财产品,某些上不了台面的“买存款”亦在理财经理与客户之间私下流行。“100万,存3天,就可以拿到8000元。”一位某国有商业银行温州某支行的人士告诉《英才》记者,“不少存款还来自上海等地,不过,月末一过,这些存款又全部从温州流出。”

  在整场银行与监管部门的博弈中,看似“花血本”揽储的银行实际上并非最弱势者。本来处于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之外的贷款客户却成为了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被迫加入到了银行“对抗”监管部门的战斗中。

  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银行的“威逼利诱”,企业无法抗拒。就在《英才》记者采访温州当地的一家民营企业老总徐先生时,他接到了一个银行提醒他拉存款的电话。

  “月末拉一下存款,这些都是虚的。”徐先生有些愤慨,“月底将钱存入,月初就取走,有意思吗?”话虽如此,徐先生也只能照做。徐先生手头正好有资金,从其他银行调来即可,但是如果企业手里没有资金,如何拉得了存款?

  这就给温州当地的民间信贷机构提供了一项业务——为企业做月末存款。《英才》记者在温州街头买了一份当地的《温州商报》,翻到一个叫“分类信息”的版面上时,诸如“专业月末存款”、“月末存款理财”、“定期存单月末存款”等广告居然占据了版面左上角的醒目位置。

  据当地知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这些民间的月末理财产品大多是当地的担保公司在做,说白了,就是给企业拉存款的。当然,担保公司给企业拉存款也不是免费的,实际上,这正是月末如火如荼高利贷的一项重要业务。

  钱从哪里来

  按照国家标准,利率超过基准利率4倍以上的即为高利贷,当前的基准利率在6厘左右,4倍为2分4厘,而当前温州当地的民间信贷的利率基本上都在3分以上,短期如10天以内的利率或达6-8分。

  在众多发放高利贷的机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也以放高利贷为生)中,担保公司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与没有任何合法牌照的地下钱庄不同,担保公司有一张为企业贷款担保的合法牌照。不过,担保业务对温州绝大多数担保公司来说只是一个合法的“外衣”,他们都在暗地放高利贷给中小企业。

  担保公司的资金从何而来?据《英才》记者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最广泛的一种资金来源是吸储,许多温州的老百姓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钱存入到了担保公司里。在负利率的情况下,虽然不是没有风险,担保公司1分5、2分的月利还是非常诱人。

  在担保公司的吸储过程中,都是以个人之间借贷的名义,因为尽管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但个人之间的借贷还是受到《民法通则》保护的。

  担保公司的第二种资金来源方式则是从银行贷款。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也恰恰让担保公司那块合法的牌照发挥了“价值”。

  “不能说担保公司的绝大部分资金都是从银行里来的,但银行贷款确实是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之一。”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

  担保公司有一个利用杠杆的好处,比如担保公司在银行存入1000万,按照国家规定最大可以放大到10倍,也就是1个亿。然后担保公司再找几家企业去把这1亿套出来,作为放高利贷的资金。

  在这种方式中,担保公司和企业实现了双赢。企业通过担保公司获得了一定的贷款,担保公司则把剩下的贷款拿去放高利贷。银行贷款利率至多1分,高利贷则在6分以上,有5分的利差,实可谓暴利。据了解,这种方式多少需要钻法律的空子,甚至通过银行内外勾结才能完美实现。

  担保公司的第三种融资方式不是很普遍,却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这种方式与第一种有些类似,只不过这里把老百姓的钱换成了老百姓的房产证。担保公司(通常以个人名义)支付给房产证所有人每月1-1.5分的利息,担保公司(一般需要与银行有特殊关系)再将房产证抵押给银行套出贷款,然后拿去放贷。

  “这种做法如果出事一定会出大事,而且会酿成社会问题。”以上知情人士告诉《英才》记者。

  钱到哪里去

  做啥生意才能承担得起4-6分(年化48%-72%)甚至更高的月利?

  赌博?贩卖毒品?反正不会是通过做实业,但这些钱又的确是主要放给中小企业的,这些企业疯了吗?实际情况是,借入高利贷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企业被迫却又是“理性”的选择,企业借入高利贷往往不是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而是为了苟延残喘或临时资金周转。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