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中国光伏行业现在已是哀鸿遍野,赛维LDK、无锡尚德等被破产传言所笼罩,但仍有一家制造商还在创造奇迹,这就是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800.HK)。
这家协鑫集团的子公司,于2006年才涉足光伏业—就在前一年,彭小峰在江西新余开始构筑赛维LDK的光伏帝国,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保利协鑫却成功后来居上:其硅片产能已于去年年底超过赛维LDK,问鼎全球。多晶硅产能将在今年年底达到6.5万吨,超过Hemlock,即将成为新晋的全球多晶硅之王。截至11月25日,其市值达到329亿元(402港元),已将美国薄膜太阳能电池巨头First Solar(市值为36亿美元,约229亿元人民币)甩在身后,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太阳能制造商。
11月下旬,数家在美上市的光伏企业发布三季报,数字一片惨淡。国内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光能、赛维LDK四家企业共亏损2.9亿美元。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至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保利协鑫呢?其上半年净利润仍达到35.5亿港元。
不仅如此,它还在大规模扩张中。其最新动向是,与富士康合作,在江苏盐城、山西大同共同建设多晶硅、电池、组件和下游光伏电站的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11月17日,还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共同宣布,计划在一两年内在山西大同合作建设规模达1GW的光伏电站—而目前整个中国光伏电站的容量还不到2GW。未经证实的传言是,它还有意收购下游电池组件商,跟天合光能、阿特斯都接触过。
一手缔造出这样一个光伏帝国的人是朱共山,现任保利协鑫董事局主席。朱生于1958年2月,江苏阜宁东沟人。早年靠销售电器起家,后投身到环保电力行业,1996年在太仓建设了第一个热电厂。之后的10年间,它的业务广泛涉及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风电发电等。现在,它的业务版图则包括环保能源、光伏、LED光电和地产等。
熟悉朱共山的人说,朱颇有谋略,且喜欢冲在第一线。凡协鑫较大的项目,朱都会亲自指挥作战。在长途火车上,朱电话不断,向一个个项目发出最新指示。现在,朱已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方便在路途中召开会 议。
从某种程度上,朱的风格与富士康的创始人郭台铭相当近似。两人都极有“成吉思汗”气质:对制造极为擅长,以规模来削低成本;喜欢亲赴一线指挥作战;当他闯进任何一个新领域,都会让对手胆寒;且在某些方面不惜以铁血手腕进行整合。问题是,这能持续吗?
速度、规模、低成本
在江苏徐州开发区杨山路最东边的中能硅业,是朱共山光伏起家之地。这片占地两千亩的工厂,除设备检修外,自开工初始就24小时不间断运转。整个化学法多晶硅的生产流程,分为精馏、还原、尾气回收、氯氢化四个工序。高达几十米的精馏塔在夜间的光亮会照射到整个工厂。“晚上的时候,特别好看。”中能一员工说。
2006年3月中能硅业成立时,大股东国泰和北京中能共占65%的股份,国泰和北京中能的股权都属于朱共山。中能硅业副总吕锦标告诉《环球企业家》,协鑫集团一直从事环保能源领域,如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和风电,而进入光伏行业则是想做下游光伏发电。“当时做光伏发电根本不成熟,但还是想进入这个行业,怎么进?当时做电池组件的尚德已经发展得不错了,我们才刚进来,后来分析了一下,还是做最基础的多晶硅。”吕说。而多晶硅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资金、技术最密集的环节。
在涉足多晶硅之前,协鑫几乎所有的业务就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而多晶硅则属于高新技术材料业,用的是化工提纯工艺。这一多元化举措,当时在协鑫内部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朱共山力排众议,还是选择上马多晶硅项目。这或许是他过去六年做出的最正确的决 策。
吕锦标认为,协鑫是做电力工程出身,多晶硅提纯涉及化工、电子、电气等多门类,但也是大系统工程,协鑫本身搭建大系统的能力很强,在人才输送、项目推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2006年6月,中能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建设,2007年9月就生产出第一批多晶硅。这已经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规模。为此,朱聘请国内最好的工程设计单位化工部第六设计院进行设计,人才则从中石油、中石化、扬子石化等寻找,还从半导体行业中挖人。
据接近朱共山的人士介绍,朱寻求人才的通道非常广泛,且提供非常优厚的薪资待遇。一位协鑫子公司的高管曾被朱共山面试了5分钟,就敲定下来。
不少人认为朱共山运气好。自2006年协鑫踏入多晶硅行业起,多晶硅价格一直持续上涨,2007年突破300美元/公斤(现在多晶硅最低报价不到30美元/公斤),毛利率在2007年高达70%。2007年8月,中能又增加一条1500吨的生产线,扩产一倍。
2008年,多晶硅价格继续上涨,超过400美元/公斤。中能赚得盆满钵满。当年中能税后利润就有25亿元,还有客户怕买不到多晶硅而提前支付的现金,订金就高达20亿。
中能筹划2008年在美国上市,但时逢金融危机爆发,由于估值被低估,中能只得选择放弃。
金融危机时,不少多晶硅企业停产或紧缩业务,而中能则利用手上充足的现金流进行三期扩产,扩产规模达1.5万吨。2008年12月,中能三期项目投产,整体产能达到1.8万吨。中能的供货量占据了当年全国多晶硅供货量的一半。
但此时保利协鑫的光伏业务也仅仅只有多晶硅。2009年,朱共山开始进入硅片、系统集成和下游电站业务,在整个光伏产业链六个环节(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系统集成、电站)中,保利协鑫选择了利润较丰厚的最上游和最下游。
产业延伸到下游硅片是主动选择。吕锦标介绍,当时协鑫客户需要的是获得合格的硅片来做电池组件。保利协鑫生产出多晶硅料后,寻找硅片加工企业做代工,产出硅片后再售给客户。
这一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国内做硅片加工的企业规模都很小,每家只有100到200MW的生产规模。2008年时协鑫每月最高需要多达8家的企业做切片代工。而太过于零散的硅片加工企业也难以保证质量。于是朱共山有了自己做硅片的念头。
2007年10月,保利协鑫整合协鑫集团10家电厂资产后在香港上市。2009年6月,保利协鑫以263.5亿港元收购中能100%股权。将中能资产装入保利协鑫前,后者市值仅为27亿港元。2009年11月,中投以55亿港元认购保利协鑫逾31亿股新股。
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资金后,协鑫下游硅片业务也着手进行,2009年从事硅片业务的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徐州成立,与中能硅业仅一墙之隔。2009年9月开工建设,四个月后的2010年1月23日,硅锭硅片投产。当月,协鑫又以8.54亿元收购硅片产能为300MW的高佳太阳能70.19%股权。同时协鑫在常州、无锡、苏州的客户电池厂旁边设立硅片厂。到去年年底,协鑫硅片产能达到3.5GW,成为全球最大硅片生产商,而这距离协鑫涉足硅片业务仅一年多的时间。
能够如此迅速地攀升到全球第一的位置,与朱共山对规模和速度的极端追求不无关系。朱曾说,他选择要做的行业,要做就做世界第一,要不就不做。一位2009年底加入协鑫硅材料的员工回忆说,当时看着一片荒芜的工地,心里嘀咕说,2010年年初投产恐怕只是口号吧。但后来他发现,施工进程速度远远超乎他想象,仅仅几天后, “就完全不一样了”。协鑫硅材料用了9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业内平均需要2年的建设任务。
保利协鑫实际上只花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全球海外多晶硅巨头如Hemlock、瓦克等50年走的路。今年技改扩建的三条1.5万吨的生产线基本完成,产能位居世界之首。而其1.5万吨生产线也是全球最大产能的单条生产 线。
“做硅料首先是技术突破,然后一定要上规模,小的就不要做了,十个小的还不如一个大的,国际上就是这样,五十年就只留下七大厂。”吕锦标说,“我们今年的规模已经全球最大,而且成本最优,现在国内外几十家多晶硅厂都停了,但我们现在每月产量反而比上半年翻倍增长,明年继续保持成倍增长。关键是市场对低成本高品质的多晶硅还是供不应求。”
有投资者认为,光伏行业通过战略规划控制成本最成功的两家企业,一家是英利,一家是保利协鑫。英利通过垂直一体化来控制成本,保利协鑫的战略则是规模化。
如此规模,让保利协鑫的多晶硅成本已是业内最低。其今年三季度季报显示,多晶硅成本已能控制到20.9美元/公斤。一家购买协鑫硅片的电池组件商高层就曾对环球企业家记者说:“我很好奇协鑫硅料的真实成本到底是多少?真的能做到这么低?”
但吕锦标说,新建设的三条线成本还将低于20美元/公斤,成本还有下降空间。“我们是成本控制得最好的,全球多晶硅巨头们集中在25到28美金,我们在20美元左右。”吕锦标说。
协鑫在多晶硅的精馏、还原、尾气回收、氯氢化四个环节中,成本控制的核心关键是具有知识产权的氯氢化法。这一方法可以将原本单线路的生产方式中伴随多晶硅产出的副产物TCS(三氯氢硅),通过氯氢化处理后作为原料循环使用。单线路生产变为闭合回路循环生 产。
协鑫单晶硅片的生产也正从传统拉棒技术转型到硅带拉制工艺,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硅料的浪费。
像郭台铭一样,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辅料生产,朱都希望能够自己生产。在铸锭、硅片环节,坩埚、沙浆液、金刚线等辅料成本占到加工成本的60%以上。保利协鑫投资者关系负责人汪满健说,坩埚部分协鑫已能自己生产,成本约是外购的40%;沙浆回收部分协鑫也做到了全行业最优;在金刚线部分,协鑫已经掌握核心技术,马上会在切片环节推广。
铁腕整合
在管理上,朱共山的风格也和郭台铭有近似之处,那就是半军事化的严格控制。对“掉队者”,更不惜以铁腕进行整合。
今年10月,保利协鑫成立太阳能电力系统集成(太仓)有限公司。而此前协鑫的系统集成业务全部依赖中环光伏。最终朱希望看到的效果是,通过下游系统集成和电站建设,带动上游多晶硅和硅片的销售。例如,协鑫承诺从某组件商购买一定量的电池组件,该组件商则必须从协鑫购买数倍量的硅片。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协鑫之所以重新成立一家做系统集成的公司,在于朱共山对中环光伏过去三年的业绩非常不满。加之中环光伏总经理顾华敏及其团队掌握有中环30%的股份,朱共山也想收回这部分股份。
中环的前身叫苏源环保,2003年成立,当时的业务是给火电厂做烟气脱硫。发起人是朱共山和江苏电力公司,江苏电力公司控股90%,朱只控股10%。
当时顾华敏是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副院长,带了一帮设计院的团队加入苏源,顾任总经理。前几年苏源发展速度非常快,自身资金非常充裕。到2007年的时候,苏源账上的可用的现金达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