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公开是证券市场“三公”原则,在“三公”的条件下,笔者一开始就支持养老金入市实现保值和增值,并起到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作用。
养老金入市之所以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养老金事关个人的养命钱。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认为:“养老金入市很好,可以保值增值,现在分散于各地的养老金,大多存在银行,一直在贬值和隐性亏损。”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风险很大,不能用老百姓的养命钱来冒险。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认为:“现在把自己的养老金投入股市,我不会放心。亏了怎么办?”
还有一种另类观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在现有的投机市场里,即便是养老金赚了钱,那也是从小股民的口袋里掏走的,赚老百姓的钱为老百姓养老,这又何苦?”
让养老金保值增值是件好事,但为何遭遇众多争议呢?道理很简单,上证综指从2001年6月14日创下2245的高点后,到2011年12月13日跌至2245点,在十年时间里,境内股市居然神奇地实现了“零涨幅”,就连财大气粗的基金们都赔得一塌糊涂。在境内股市的功能定位没根本解决之前,再多的养老金入市,也只是“泥牛入海”,被卷进巨大的圈钱漩涡。
养老金作为社会保障,老百姓的养命钱,该不该投入股市?笔者认为,养老金入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三公”原则。
首先,来看可行的理由:从美国养老金入股市的成功先例来看,在通货膨胀预期的背景下,倘若把养老金单一存入银行,实际上处于隐性亏损和不断贬值的状态。为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美国养老金(也称为401k退休计划)在1980年入市,成为私人企业退休金制度改革的产物。这一退休计划取代了过去由雇主一方单独为雇员提供退休福利的局面,形成了雇主与雇员共同负担退休福利的格局。美国社会养老保险是全国统筹的,以“信托基金”的形式存在,由联邦政府直接掌管。该基金的监管与投资则是由专设的“信托基金托管委员会”来负责的。实际上,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养老金已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股市的稳定器,也从中受益,实现了较好的保值增值。美国养老金中私人部分占90%,个人可以选择受托机构提供的投资组合,其中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向股市,公共养老金部分的10%则不能投资股市。美国养老保险基金总资产已经达到2万亿美元。2011年美国退休老人能够领取到退休金的人数已占到退休老人总数的48.6%,成为了养老金入市及401k退休计划推行后的受益者。同时,美国的401K计划,促成了22年的牛市。
其次,再来看看应遵循“三公”原则的理由:有可能延续股市内幕交易。推动养老金入市,无疑是管理层在股市低迷“病急”之下抓的一剂“救命药”。养命钱一旦入市,由于事关社会保障,就贴上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标签,会不会被赋予只能赢不能输的特权?或许会受政策“开小灶”的庇护,政府相关部门如果出台利好决策,会不会提前告知运作养老金的信托机构?这样一来,变相的内幕交易将取得某种合理性,从而有违“三公”原则,而在保证养老金增值的理由下,会不会出现变种“老鼠仓”?在投鼠忌器之下,监管部门也可能出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态度。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说:“如果股市现状不改,养老金就可能像‘唐僧肉’一样,肥了某些利益团体,亏了广大老百姓的养老钱。”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微博)却表示:“养老金是国外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目前这个问题应该认真加以研究,有些做法在国外做得好,拿到国内来却发生变化或者异化,要防止这种异化。”
综上所述,养老金入市应在落实“三公”原则前提下进行,谨慎选择入市时机,并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操作层面共同推进养老金入市,同时还要遵循价值投资理念,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小比例投入,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提高入市比例。这样才能既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又不损害已经亏损累累的原有中小投资者利益。
苏渝,专栏作家,重庆工商大学 MBA 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