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大变革、大课题、大战略和大政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金融、政治社会无不包涵。然而,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城镇化的经济和金融逻辑。简而言之,城镇化的经济逻辑由两项任务、两项改革、两大动力构成。
所谓两项任务,就是农民的市民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战略之两翼,两者相互配合、密不可分。农民市民化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否则我国经济将失去最重要的基础。所谓两项改革,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它们是农民市民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制度前提。所谓两个动力,就是产业主导和投资拉动。确保充分就业和缓解贫富分化,是我国城镇化乃至全部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产业主导需要投资拉动,这就需要金融逻辑来配合。
城镇化的金融逻辑,核心就是金融创新。要顺利推进城镇化战略,必须依靠三大金融创新:债券市场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包括科技金融创新)、个人消费金融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的30多年。概而言之,过去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一条主线是“三依靠”模式——增长依靠投资、投资依靠信贷、信贷依靠货币扩张。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政府拨款、国企投资;90年代主要是银行贷款、国企投资;21世纪之后投融资体制和渠道迅速多元化,但主流渠道仍是“三依靠”。结果是我国经济依然过度依赖银行信贷和政府投资,民营资本和私营资本仍然没能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存空间受限,投资活力不足。最终,导致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三依靠”模式难以持续。因此,面向未来,城镇化战略实施依靠金融创新是不二法门。
首先,创新债券市场包括国债、地方债、市政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等,我们应全力发展多层次、多品种、多主体、具备高度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债券市场,以债券市场创新来盘活经济体系已经累积的巨大资产,提升资产收益和运用效率。
其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就是发行长期国债或特别国债以解决农民土地的自由流转。考虑到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简单的土地私有化行不通。如果农民把私有土地卖掉,拿了一笔钱,却没有长期就业保障,钱花光了,可能很快又成为失地农民或流民。而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譬如30年、50年乃至永久性国债,以国债去购买或补偿农民土地,每年有固定收益,国债可分期流通,譬如说每五年流通1/3。此外,以国有企业股权去交换土地,也是可以考虑的办法。20世纪5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实施土地改革之时,曾经以工业企业股权来购买地主土地,成功将土地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其他国家历史上亦有类似经验,可资借鉴。
其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工具和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土地成功流转之后,农民进入城镇,就需要创造能够吸纳大量低水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政府需要改革监管政策,鼓励大型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鼓励发展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多层次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工具为中小企业服务,鼓励科技金融创新以支持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
再次,要大力发展个人消费金融。没有全面的消费信贷服务,内需增长的长效机制就不可能建立起来。20世纪初期,美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企业家创造出个人消费金融模式。分期付款购买汽车、耐用消费品和农用机械等,就是美国企业家独特的消费金融创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缺陷,就是长期缺乏明确的金融战略,轻视金融市场,漠视金融创新,过度重视税收,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我们必须根本调整这种战略思路。
(作者系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