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严格的品质管理和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创始于1888年的香港李锦记,在上世纪70年代被迅速打造成一个蜚声海内外的酱料王国。李锦记蚝油在美国已经占到了88%的市场份额,在日本的占有率排在第二位。
进入内地20年里,李锦记始终保持着每年25%的增速,从未亏过钱。然而这样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其股权始终100%家族控股,既不引进战略投资者,也不考虑上市。
度过了两次家变危机,历经四代,从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大型企业集团,李锦记是华人社会中少见的长寿家族企业,凭借持续创业以及家族价值观的建立,其突破了华人家族代际传承过程中的阻碍。
分家
因为躲避一班恶霸的追杀,广东新会人李锦裳在100多年前沿着珠江来到广东香山。一次偶然,他烹调蚝肉给餐厅客人时忘记了关炉火,白色的蚝汁在锅里浓缩成咖啡色,可是一品尝,味道出奇地好。从此,当地挂出了“李锦记”蚝油庄的招牌。
1902年,蚝油庄毁于一场大火,李锦裳举家南迁澳门。二次创业的李锦裳辞世后,财产由三个儿子均等继承。老大无心经营,业务主要由另两个儿子负责,而老三李兆南则成为了实际管理者。
李兆南致力于改进生产及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线也从单一的蚝油向其他调味品扩展,使李锦记蚝油及虾酱畅销于北美各大城市。1932年,李兆南将公司总部迁往香港。
随后,李氏第三代陆续加入了家族业务。老大和老二的儿子较早加入,老三李兆南的长子李文达则独立在外经商,直到父亲退休后才受邀加入家族业务。
也就是在第三代掌握家族生意的这段时期,李锦记一度步入停滞期。由于一直走高端路线,普通市民买不起,只有较富裕的人才能享用,所以直到20世纪70年代,李锦记仍然维持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员工不过20余人。
回到家族企业后的李文达有意推出大众化的产品,提高产品销量,但与几位堂兄弟经营观念相左,难以施展创业抱负。
1972年,李锦记发生第一次家变。老大和老二的子女因与李文达的经营观念冲突,最终李文达把另两房的股份买过来。
凭借单一产品、单一市场就获得酱料品行业的主导地位,但李文达明白,长此以往李锦记是不会有崛起可能的。于是,他致力于改进生产工艺,降低产品成本,原本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起的蚝油很快在欧美、东南亚、香港等地进入千家万户和普通餐馆,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
但10年不到,由于弟弟患病,李文达兄弟间也产生分歧,弟弟要求清算股权。高昂的索价导致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最后李文达收购弟弟股份,但收购巨资一度使李锦记陷入财务困境,无法投资兴建工厂,李文达陷入了内忧外患。
从1980年开始,李文达的五位子女应召相继学成回港加入公司。同期,李锦记开始引入最新的管理文化和科学技术,加速了现代化发展步伐。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为李锦记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李锦记展开品牌延伸,拓展了地产、餐饮、中医药保健品和运输等业务,以增大其市场“蛋糕”。先后加入企业的第四代也开始成为多领域的领军人物。
两次分裂之后,第三代掌门李文达深刻体会到了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性。2000年,其四子李惠森向他摊牌要“自立门户”,李文达没有同意。这个经历了两次家族内乱的老人,此时最不愿见到的就是子女分开,他害怕子女会因为各自小家的利益产生纷争,最终使“大家”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