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犊不怕虎
“双微”的迅猛发展也给不少公司带来了创业的梦想,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果)就是其中一员,其执行董事王甲佳介绍:“去年微信开放平台刚一出来,我们就跟进了,当时我们发现一些公司通过短信来做用户沟通,里面存在着硬成本,为了节省这方面的支出,我们就与微信公众帐号的开放平台做了对接,利用微信做企业客户沟通,例如团购网站等。
他认为微信的企业应用是一种趋势,过去,大家都去银行柜台接受人工服务,银行要付出人力、物力,后来ATM遍布城市,银行基本省去这部分人力,只投入硬件,再后来又有了网银,银行向客户提供优盾或密码卡,硬件投入可以忽略不计了,现在用户使用微信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银行业务,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即可完成,这对银行来说,节省的人财物还是很可观的。
另外还有一个业务场景是王甲佳关注的:将客户引入到企业的CRM系统。比如某公司销售去拜访一个客户,沟通交流后销售就在公司系统里面做拜访记录。那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机制让客户来做呢?“实际上我们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往往是没有客户的,微信的出现就可以改变这个局面。比如说一两千人的企业,在信息系统中并发用户数可能有200个,注册用户数可能有500个,渠道商可能有1000个。通过微信,可以让更多群体融入公司系统。”
那么对于悦果这样以社交工具为核心,进行二次开发或为企业提供相关解决方案的公司,难道不怕被“双微”这样的企业吞掉吗?王甲佳认为:“不做深度的微信开发,比微信运营商跑的快会带来麻烦,比如版本更迭和使用规定等;第二,不看好群发消息、朋友圈广告,只要把企业既有的关系移到微信即可。因为微信平台不主张过分营销;第三,尽可能做细分的行业需求,而对于微信来说,他们的专注不在这。”
对此,北京中天威科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社交媒体管理公司,业内俗称“孔明公司”,以下简称孔明)CEO鄂威的敏感度更高:“我觉得最核心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跟社交平台的商业逻辑是什么,现在看有两种:一种是抢平台的钱,一种是帮平台赚更多的钱。第一种可能不太好做,第二种不仅会跟平台有很多合作,还会得到支持,这是我从做这家公司一开始就已经想透的一个问题,我们绝对不能与平台做对立的事情。”
那么孔明公司的关注点在哪呢?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司,活下去已经不容易,想活得有滋有味更难。
“我们的核心产品叫预测引擎,是基于社交平台上的数据为客户做分析,比如,母婴的客户关注小孩或者正在怀孕的妈妈,我们在不知道这个人的基本信息下,为客户精确地定位这个人在未来会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为、兴趣、爱好和状态的变化。其中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就是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妈妈,很多人认为这些群体会在微博上发布‘怀孕’的字样,而实际上这样写的妈妈很少。但是我们通过一些深入的数据分析会发现,发“数字+W”的群体是妈妈的居多,因为她会记录‘我怀孕10周了,我怀孕20周了’。那么如果这个人提到F1,她是妈妈的可能性就会降低20%,因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是妈妈的人,她不太关心看F1赛车了。”鄂威如是说。
谈到核心的数据分析,问题就来了,现在火热的大数据不正在做着这件事情吗?
IBM、甲骨文、SAP这些IT大鳄们不都在这方面有强势表现吗?与这些企业相比,孔明这样的初创企业未免太稚嫩了吧。对此,鄂威很有信心,“我们不愿意定位公司是在做‘大数据’的工作,这个词的炒作概念更多,而且这些谈在社交上发力的大公司,通常都以收购的方式布局市场,而在领域的专注性上看,不一定大公司一定强,我们公司上上下下80多人三年半的时间都在研究这个,大公司投入的心思又有多少呢?另外,这些大公司在策略和战略上也晚了些。”
IT大巨头们的社交心思
虽然不少人认为IT巨头们尾大不掉,布局社交策略有些晚,也有人会认为发源于互联网,以移动终端带动的社交对于传统的IT企业来说基因不对,但已经没有人会质疑,社交媒体得到了迅猛增长并且很可能将继续增长,也没有人会质疑社交媒体的影响会更加深入和广泛。所以,企业们都在努力寻求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洞察的方法。
据了解,戴尔公司有一个社交媒体监测指挥中心,将社交媒体上消费者的海量留言、评论进行过滤,并通过服务团队过滤和回应,这项计划令1.3万名公司员工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对话。例如:一条微博信息内容显示,“为研发部门购买10台笔记本电脑,希望并行计算处理能力更强”,根据分析,一方面营销部可以直接为客户提供折扣,促使其下单购买;另一方面,对于此类没有明确品牌购买倾向的用户,市场部需要通过持续的品牌优化计划来加强用户对戴尔品牌的忠诚度。
虽然“顾客是不是上帝”在营销学中的讨论从未停止,但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规划产品方案、制定企业战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近日,在2013甲骨文全球大会上,甲骨文就明确提出通过社交提升客户体验,不仅把社交平台涵盖在其行业解决方案中,还渗透到各个产品的方方面面。因为社交媒体中发生的各对话的因果关系、相关性和含义对于整体营销、品牌推广、销售、业务智能、客户服务、预测分析和市场研究等至关重要。
同时,为了更符合中国本地化的需求,甲骨文将不断扩展平台,使其适应多样化的社交媒体渠道,也将与本地的系统集成商合作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做出突破。
就像2012年《福布斯》评论预测的那样:“微软收购Yammer只是一场序幕,接下来这个行业内会有更多并购发生,那些尚未收购任何社交公司的IT巨头正摩拳擦掌。”这个预测快就得到了印证,各大巨头纷纷收购社交市场活跃的技术型公司,但他们更注重的是搭建内部协作、沟通、提升工作效率的平台,在这一点上,IBM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社交商务平台。据悉,超过60%的财富100强企业都已选择IBM社交商务解决方案,其中包括8家排名前10的零售企业和银行。在为各行业领先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IBM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将这些成功实践转化为交付多样化产品的能力,帮助企业落地社交商务解决方案。
全球性的建筑材料公司西麦斯就是其中的一个客户,据了解,西麦斯在50多个国家拥有4.7万余名员工,与很多大型跨国企业一样面临着内部协同的问题。因此,西麦斯公司基于IBMConnections社交软件创建了内部的社交协作平台Shift,该平台包括博客、维基、社区、论坛和帮助工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超过25000名的内部员工通过Shift与全球的同事沟通协作。平台上创建了500多个基于工作和项目的社区,员工实时通讯、共享信息,实现了协同办公。
在2013IBM移动社交商务高端峰会上,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协作解决方案总经理李贵兴表示:“IBM不断完善社交商务平台的能力,将人员、内容、数据等各方面资源连接起来,满足企业转型成长所需的移动社交力。”
传统软件企业不甘示弱
如果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认为自身的互联网“基因”是不可磨灭的,那么也许他们并不惧怕被市场抛弃,如果IT大鳄们通过大手笔收并购,以及行业底蕴发力社交市场,他们一定也不畏惧起步晚、不够灵活的质疑。而对于本土传统的软件公司来说,他们是否能搭上驶向企业社交春天的列车呢?
“2011年,我们先后接到很多客户的需求,希望优化既有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将流行的个人SNS应用引入到企业,整合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资源,实现更加高效的沟通协作。刚开始我们很惊诧,认为这个观念有点超前,但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这里面有很大的文章,其不仅跨越了移动商务的范畴,还将协同由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颠覆了传统管理和协同的概念。”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丁洪震说。
在荣之联看来,社会分工的细化融合和科技进步已经对传统的协作管理模式提出很大的挑战,丁洪震说:“你可以在家办公,你可以借助手机随时随地的沟通,你在咖啡馆查阅明天要和客户交流PPT的素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时间界限越来越模糊,个人和企业的工作边界越来越淡化,这样就导致以内部资源为主的流程,制度,命令等传统管理方式很难适应,整合个人内外部的资源,跨越个人和企业的边界,突破传统层级工作协作方式,构建新型点对点的平面协同体系,创造自发、激励、共享、学习、平等的沟通文化已经大势所趋,这也是企业SNS的基本诉求。”
企业内部的这种改变,王甲佳也颇有感受:“现在很多企业的员工多是80后,到底怎么管理?结论是‘只能理,不能管’,现在90后都大学毕业成为劳动主力了。传统的方法肯定不行,布置工作你可能只需告诉他一个大概的东西,千万不能描述成一、二、三、四,这是针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大公司可能有差异,但是很多管理问题都是不注重人员组成的特点而造成的,沟通、关怀,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要,社交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对于社交媒体为企业内部沟通、协作和创新带来的新机遇,技术商业思想大师唐·泰普斯科特也做过相关阐述,以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为例,他认为过去强调知识是一种有限的企业资产,并用隔离的方式管理知识的方式已经过时,如今更适合通过内容协作的方式,既不仅仅是把企业的知识都放在某一个地方集体获取,也不是通过查收关于一个项目的几十封邮件来掌握动向。
或许更好的方法是:在线建立一个项目小组,发起某个话题的讨论,然后争取各方意见,或者进行数字化的头脑风暴,在维基上与同事共同制作项目文档,然后通过微博将结果告知相关参与人。
在这方面,荣之联的思考是搭建企业级的微协同平台。丁洪震说:“我们整合了网盘、微信、微博、云笔记等流行的SNS系统,将移动BI、任务协同、项目管理、日程计划、移动门户也纳入其中,并和企业已有的CRM、ERP系统对接,这样就可以将协同由内部延伸到外部,由企业自有人员扩展到相关利益方,同时因为平台部署在企业内部,也就更加安全可控。”
对于使用微协同的业务场景他也做了详细描述:“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将个人日程分享给家人,工作日程分享给同事,可以直接为下属员工分配任务,可以随时查看工作进度和状态。可以处理邮件,可以办理ERP的系统的审批,也可以将产品资料通过云盘共享给客户,可以把读书心得放到云笔记,也可以通过企业微博或企业微信和员工共享管理案例,可以利用随时查看财务报表,可以即时了解业务进展和竞争的对手动态。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一个系统内即可完成,并且完全支持手机和PAD。”
他补充道:“我们把互联网上好的东西跟企业的应用结合起来,然后糅合和到一起,对于传统软件企业来说,企业SNS要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既有优势,找到与SNS的结合点,这点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实现起来很难。”
与丁洪震有类似这样想法的企业不少,据了解,金蝶、用友、北森等传统软件企业分别推出“云之家”、“企业社区”、Tita等产品,通过新产品与企业的核心ERP等系统进行整合,引导并推动企业员工使用,他们锁定的目标大多是大中型客户。
开往企业社交春天的列车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社交的面孔不只一面,并不仅仅因为它对企业产生作用和效果不同,还因为不同的企业本身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无论是国外的IT巨头还是国内的传统软件公司,他们毫无疑问都带着企业级IT的“标签”,对从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社交,多少有一些水土不服。从目前来看,社交的应用和市场布局不过是他们众多子标签的一个,毕竟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还不在此。
对此,从事投融资顾问的上海股中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靖表示:“国外的企业工作方式更强调协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Yammer在美国发起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在国内越大的企业越强调层级,强调组织结构,并不是扁平化的,那么社交能够起多大的作用?也许是建立更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也许是加强大家的交流,仅此而已,涉及核心的业务现在还不成熟。”
对于从事企业社交的公司实力,从资本和市场角度看,李靖会通过几方面指标做衡量:第一、该公司主攻客户群体的需求是否是刚性的,如果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团队,为他们提供沟通的协作平台,需求是非常有限的,因为这类企业的员工见面交流就行了,销售业绩可能才是他们的痛点;第二、该公司的技术壁垒高不高,如果产品具有可复制性,也就是技术壁垒不高的话,那就要再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蛋糕是否足够大,是否随便切一块儿就足够;另一个就是本土的市场能力是否够强,比如在国内,谷歌与百度是没法比的,如果两边都不强,夹缝中求生存,这类公司活下去就很难。这也是对新进企业社交领域公司的警示。
如此说来,这个市场很矛盾,一方面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大家急迫地需要社交的一些应用来解决工作问题,而从供应商的角度看,目前还缺少成熟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李靖走访多家公司所看到的市场现象。
丁洪震也反映很多用户觉得企业SNS理念非常好,但不知道应该怎么用。他说:“很多人都在玩微信,但把微信用在企业里面,并且用好的非常少,毕竟个人玩具不等于企业工具,这里面有技术的问题,有管理的惯性,有观念的转变,也牵扯到个人使用习惯的改变和工作方式的变化。整体而言,企业社交还处在前期的引导阶段”。
总结来说,对于企业社交的理解和应用,内涵是社会化,核心在于互动。置于公司内部的人,也是身处社会中的人,关注的重点不局限于内部,还要把企业的客户、渠道、最终用户都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而互动需要知识沉淀和知识分享,但这个还不够。最好的互动,不是显见的言语和文本交流,而是实践中的互动,与具体工作和业务绑定的互动,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最后学和干融为一体,不仅构建的是一个交互体系,更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业务体系,工作完成的同时,公司和员工的价值也随之提升。
另外,不少企业也在考虑社交与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如何结合,甚至与智慧城市做一些有效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社交更多的是起一个“润滑剂”的作用,或者作为一个数据收集和获取的前端,在后端企业可以进行数据计算、分析,或指导企业的其他业务层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方面,传统的IT企业会更具优势,因为他们掌控的资源更具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级市场,社交能发挥什么力量,非常值得人们期待。
这样看来,企业社交的面孔就逐渐清晰起来,无论是对外的数据营销,还是对内的协作分享,还是“引进来、走出去”的社交媒体与核心业务的交互,都是抵达企业社交化春天的一个路径。
那么在此过程中,企业的CIO们该如何掌舵呢?这值得持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