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一家民营银行,成为许多企业的新梦想。
9月13日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报至中国银监会,截至9月底已有27家上市公司表示了创办民营银行的意向,并且不断有拟设立的民营银行名称获工商总局核准的消息传出。
民间资本对金融业的渗透由来已久,从小额贷款公司到互联网金融,近期民营银行的政策破冰让民间金融发展进入一波新的高潮。然而,民营银行真的像看起来那么美吗?
企业对银行业高利润、高杠杆的期待,政策层面对民营银行服务民营经济的期盼,都需要特定制度条件才能实现。虽然政策允许民营银行诞生,却未必准备好了民营银行的成长条件。
“我们从来没有让不同的市场主体真正平等过,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为民营银行的出生准备好前进道路和成长背景,这种情况下它很可能成不了气候,只能是点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在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抢跑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概念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炒作的热点,上市公司扎堆发布成立民营银行的公告,一些公司只要和民营银行扯上关系,其股票必定大涨。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15日,民营银行指数20日累计涨幅超过40%,60日累计涨幅超过70%。
近期有消息传出,第一批民营银行10个名额已经下发至各省,广东(除深圳地区外)、江苏、浙江分别获得两个名额,深圳和天津两市各获得一个名额。民营银行恐怕不会一下子在全国遍地开花,政策总比市场热情来得冷静。
对于企业扎堆创办民营银行的现象,鲁政委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家都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每一波新政策出台都要先去抢,“抢了不一定赚到钱,但不抢肯定就没机会了,这是市场的惯性使然”。
其次,到目前为止,现有银行的局面都不错,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总和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总和的一半以上,银行业仍然是利润最丰厚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既然它放开了,我当然就要去”。
再次,和普通企业相比,银行的杠杆率很高,有助于保持一个较高的ROE (股本回报率)水平。
当前,除了少数行业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租赁公司能够有银行那么高的杠杆率且负债水平能够和银行接近之外,大部分企业不可能有银行这样的负债率。比如说,中小银行有10%左右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那就意味着有八成左右的钱都是别人的,只有两成的资金是自己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企业家们朴素的考虑,就是找银行借钱都那么难、那么麻烦,不如我自己开一家银行,自己吸收存款。这也是舆论上十分担心的关联交易问题。“但这种想法不那么现实,股东方关联交易的贷款都会受到严格监控,不是说自己的银行有钱,就能把钱贷给自己的企业。”鲁政委说。
期望的误区
民营银行的诞生伴随着各方的期望,民间资本期望找到合法合理的融资投资途径,社会期望民营银行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解决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但是民营银行发展面临着更加困难的社会认同和严格的监管环境,企业属性也让银行具有天然的“傍大款”倾向,因而现实和期望之间难免会存在错位。
其实在对民营银行的监管上,除了满足现有银行都要遵守的监管要求之外,不排除还需要满足一些特殊条件。7月5日国务院发布的破冰性文件——《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允许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何谓“自担风险”?是要求民营银行为自己的投资兜底,还是未来会允许民营银行破产?由于相关细则没有出台,因而市场需要政策进一步明?确。
从理论上讲,所有银行都应是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但在当前国有银行破产可能性很小的情形下,如果民营银行要自担风险,是否就有了因经营不善倒闭清算的可能?这样一来,如何让存款人信任民营银行?如何保证民营银行在市场中站得住脚?
也有人期待民营银行能服务民营企业,让资本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可惜这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银行的企业属性需要它趋利避险、业绩稳定,风险较小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它们热衷追逐的客户。在现有银行没有很好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资本需求情况下,换人来做,让民营银行来做并不符合市场逻辑。
民营资本对银行的涉及早已开始,许多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中都有民资股东的身影。根据银监会2012年数据,在股份制商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为41%和54%。例如,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微博]、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平安银行等就有大量民营资本参与其中,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未根本改善。
另外,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的思想,让民营银行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抱有期望。鲁政委认为:“对资产规模10万亿元的工行来说,要傍个大企业并不难,但是如果一家银行的资产只有1亿元,按照集中度不能超过15%的限制,最多只能给一家企业提供1500万元的贷款。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这样的企业仍算是小企?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银行不能服务中小企业,也不能说明小银行就一定愿意服务中小企业。比如富国银行作为美国的第二大银行,其资产规模是很大的,但服务的客户并非只是大企业。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的问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贷款风险不好把控,而不是需要小银行或民营银行。
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做大的倾向,企业把规模做大了就能向政府要求更多的资源,做大了就能获得类似于国有企业的地位,所以生意本身是否赚钱不是第一位的,哪怕通过负债赔一点钱,把规模搞大了就能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就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获得政府救助,成为大而不能倒的“类国有企业”。当一般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时,银行业同样存在着一味做大的倾向,这种期待可能会成为未来民营银行与管理层博弈的课题和真正做强的障碍。
不缺竞争缺体制
对于民营银行打破金融垄断,在银行业引来更多竞争的舆论,原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就直言:“现在银行业是红海,银行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鲁政委对此也认同。“我国有300多家带有‘银行’两个字的金融机构,还有4000多家法人机构属于农信社等,虽然没有‘银行’二字但做着和银行相同的事。中国有四五千家事实上的银行,单纯从数目上来说,银行不像想象得那么缺。我们可以说美国有七八千家银行,但美国的经济总量也是我国的两倍多。”
事实上,300多家银行、4000多家法人机构是很难形成一致行为的。即使站在银行的角度看,也总有害群之马,总有人要坏了规矩,这就是为什么银行的竞争已经这么激烈,尤其在贷款的下限已经取消了的情况下,银行开展业务就更难的原因。
从经济学原理讲,适合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是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而银行同电力、煤气那个性质有点儿像,是具有外部性的行业。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主要赔的是存款人的,这就使银行业适用在严格监管下适度竞争的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银行不是说姓王的人干不好,我们找个姓张的人就能干好,会因为性质不一样就有不同的结果,关键是我们需要改变一个大的制度环境。”鲁政委说。
民营银行的开闸正处在我国金融改革的浪潮之中,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汇率逐步放开等一系列政策趋势都让金融业日益市场化,银行面临着严苛的生存环境,刚刚出生的民营银行相对而言更是处在竞争的劣势。
对于民营银行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存款。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如何打消储户的疑虑?在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是否在竞争中就不会处于劣势?
对此鲁政委认为,我国现有存款是具有隐性担保的,一旦阳光化后,对民营银行将弊大于利。当大家都处于隐性担保的情况下时,储户更多考虑的是收益、便利性及服务的好坏,但是如果引入存款保险制度,那么就是说银行存在破产的可能性。在一般的思维里,肯定是规模小的、民营性质的银行破产的可能大,这样人们就都会把钱放入国有大银行。“这就好比明白告诉大家,别跟民营的玩儿,他们不安全。”
而利率市场化对民营银行来说也不是一个很有利的因素。在存款人更倾向于国有大行的情况下,民营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就必然比其他银行高。那么在放贷的时候,民营银行就需要更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够实现盈利,这时容易出问题的企业就相对会是那些融资成本更高的企业,银行业会因此面临更大风险。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从来没有给不同的市场主体以平等的机会,在民营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越来越密切、民营企业越来越国企化的今天,人们怎么可能期望民营银行能走上与之不同的道路呢?可以说,制度一定比单纯给张牌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