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荣幸站在这个舞台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和我现在在做的事情。
先用一个小实验来介绍一下我自己。这里有一包炸药我从高中研究到大一,它曾经是伦敦地铁爆炸案用的主要的材料。从初中开始学化学起我就爱上了炸药,化学学了不到两个月我便开始在网上找各种信息,尝试自己调配炸药。初三那年的11月,因为没有安全知识,我在调配一瓶总量有200克的炸药时,整瓶炸药瞬间剧烈燃烧,溶化的铝把我的手烧熟了。从此我父母对我这个爱好进行了严加管制,连每天的零用钱都控制在2块以内。每天回家父母都搜我书包,看看有没有新买的化学药品或者实验器材,发现了就直接丢掉。
这些并没有遏制我的喜好和探索。高中之后我和同样喜欢化学的小伙伴每人每星期捐出一点零花钱,组建了一个共同的实验室用来做炸药。每周末都会把方案、流程写好,计算好公式,这样维持了半年。2008年4月的一天晚自习课间,我引爆了指甲盖那么多量的炸药,学校把我父母叫来处理这件事。我父母觉得指甲盖那么多的量自己处理一下就行了,没想到我回家倒腾了半小时,收集出来了五公斤炸药。这东西自己处理实在不安全,我母亲就大义灭亲报了警。晚上12点,公安局派车把我接走了。那晚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原来高科技犯罪跟普通的犯罪有很大的待遇差别。那时另外一个审讯室里有个和我年纪相仿的人因为抢劫被抓起来,警察对他特别粗暴,但对我就会端茶倒水,非常想了解我是怎么样做这个事情的。后来他们开车把炸药拉到郊外处理掉了。
当时校长坚持要开除我,公安局副局长语重心长地说,这孩子流入社会危害更大。我就这样很幸运地重返了校园。
中学时候,我的整个桌子里没有其他书。不管什么课我都看化学,还因此被物理老师当着全班面把书撕掉,因为上面有我做的很多化学笔记。那时候我真是对应试教育痛恨到了极致。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化学竞赛保送到大学,谁知世事难料。当时我发挥很差,没有拿到保送资格。最终我以体育特长生身份和一个很差的高考成绩优惠进入华南理工大学,被统一安排到了工商管理专业。
上大学后,很多资源都缩紧了,不能再像高中一样在家里偷偷摸摸藏一些药品。好在不久我就发现了新渠道——在一个科技论坛上当版主。我可以看到每个人的IP地址,就自己联系了一些广州的小伙伴,其中一个人从初中开始做火箭。当时我就觉得论坛这东西太好了,里面涉及到非常多的知识点,每天都有不同领域的事情有待你发现、学习并且马上实践出来,让人很有成就感。 2011年9月,我联合了广州一群大学生组建了第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没有任何外界支持的独立研究探空火箭的团队。刚开始两期项目做得很简陋,既没有资金、设备也没有场地,实验室就落户在中大的公共实验室,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们只能用市面上最容易买到的一些PVC管去做箭体,燃料只能在走廊里面熬制,非常山寨。
在成功发射火箭之前我们还有过几次不幸的尝试。
2011年11月,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发射。头一天我们非常没脑地请到了广州日报的记者,结果第二天一早就接到空管局的电话,说你们不许发射,如果发射的话后果很严重。压力之下,我们只好把它转成了一次地面测试,非常成功。如果当天顺利发射的话,应该是一次很完美的实验。
这里还有一个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实验,为了去进行这个仿真,我们必须采集到发动机的推力跟压力数据。当时把剩下最后一点点钱全部挤出来做了一个地面测试平台,可以在发动机工作的时候,采集到必须的数据。为了省钱我们甚至连一块钢板都买不起,就拆了实验室的抽屉做了一个平台板。做这样的一个设备从头到尾做下来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测试的头一天晚上干到了5点半,睡了半个小时。安全起见,一大早凌晨6点人还比较少的时候,我们就拉着这大概有30多公斤的设备,跑到了大学城的外环。原本心想这个事情应该会很顺利,可就在按下点火的时候,所有的努力、心血,一个月熬了多少个通宵才做的一个设备一瞬间就炸为了乌有,数据也没有采集到。
那时候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还是希望能够把火箭发射上去。第二期项目的时候,硬着头皮去做了火箭。但是很不幸,在发射场按点火的一瞬间,它又在发射架上爆炸了。所以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就像现在很多人做创业一样。
幸运的是,当时一个校友看到了我的报道,又提供了10万块钱的现金无偿资助我们。我就把我的团队召集过来,像打了鸡血一样,想都没想就参与了第三期的项目。
我们觉得一个东西想做好的话,必须先从基础做起。所以我们最开始做发动机测试的样品发动机只有30毫米的直径,100毫米的高度,一共做了11台。科研这个东西一定是在你反复试错中才可以慢慢去进步、慢慢去进行。一个月之内我反反复复做了很多次测试,其中前八次基本上都是点火之后马上爆炸,第九台发动机测试的时候,它正常工作了。自此之后我们的发动机从这么小开始做大,再做到75毫米的口径。最后做到发射的这一探空火箭的发动机,有1.5米高,重30多公斤,它都是一直非常顺利、非常稳定地去工作。所以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可以不断地试错,才可以让你的产品做得越来越可靠、越来越安全。
时间很快就到了2013年的7月28号,那天正逢我们论坛每年的聚会。有20多个爱好者参加,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互相不认识,里面不乏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个人看到这个火箭都很想参与进来,希望竭尽全力把它发射升空。这些素未谋面的爱好者扛着铁锹,大中午在还没修好的高速公路上走了三公里多,抬着发射架进了沙漠里面。大家齐心协力把这50多公斤的火箭组装、安顿在发射架中。为了保证安全,我们还挖了一个人孔的掩体。那些高中生拿着铁锹挖了几百公斤的沙子,装在沙袋里面一个个垒起来,才保证我当时在离火箭没有20米的地方能够安全点火。两个小时之后,7月28号下午两点,这个火箭直射苍穹。这里面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当时那么多爱好者的支持,绝对不会有那么成功的发射。
这个项目中有很多东西意想不到。我发现爱好者的优点是他会竭尽全力什么都不顾地将这个技术做到极致,缺点是爱好者缺乏非常好的时间规划,做事时间性跟约束不是很清晰。所以那个项目可以说是延期很严重。
这个领域仍然是我热爱的地方,我希望把它做大做强。所以我需要跳出来,去做一个真正能够按公司方法,有板有眼,有时间规划,非常严苛地进行科研项目的一个公司。于是2014年1月2号,我在深圳注册了国内第一家从事系统产品、系统航天产品制造的民营公司。
我解释一下系统产品的区别。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民营的企业参与到了航天的零部件制造。就相当于有一个公司在做轮胎,而我们公司是在做一整辆车,并且我们不希望有太多的采购。所以我们发展至今,其中90%以上的实物程序、各种需要的组件、技术都是我们自己去研发、制造的。
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团队的框架。我们有三个合伙人,一位叫严丞翊,本科香港科大物理学学士,后来被推免到了密西根读航天学的硕士。在美国工作了两年之后,来国内读了清华大学的博士。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会加入我们的团队,有两点原因:
第一,我们团队足够开放,对任何的错误都给予支持的态度。只要找到错误的原因,即使实验失败我们也觉得它是好的,因为你可以预见到以后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二,他个人的身份问题。他是香港人,在美国的时候想进SpaceX,因为没有美籍的身份,不能进入。来中国他本来可以进航天院,但是因为要求他必须从港籍改成大陆户口,而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身份,国内的研究院也不能去接受他。
于是就在这两点契机之下,我们很愉快地组成了一个团队。他在团队中给我们带来最新的科技资讯,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跟系统架构,他是我们团队中的眼睛。我自己因为之前做过几期探空火箭项目,所以对实际操作会更加地熟悉。我目前在团队中负责的是运营规划跟一些初步方案的框架搭建。另外一位合伙人吴晓飞虽然在我们三个人中学历最低,只有中专毕业。但是他是我们团队中能够把一个设计变为产品的核心人物。他的机加工已经做了6年,所以他对每一种材质、工艺的选择都有特殊的敏感性。
这就是我的团队,我们经常戏称自己是“火箭民工”。
跟每一个90后的创业者一样,创立之初的每天都很苦B。那时我存折里面只有2000块钱,天天挤地铁坐公交办理公司注册。当时有一个事情印象很深刻,我在注册完一个月之后才慢吞吞优哉游哉走到了国税局的门口去做税务登记,结果因为拿了营业执照后一个月之内没有注册,需要交罚款。对于当时500块租金的实验室,300块钱罚这个损失太大了。但我觉得花钱买教训也是好事情,点点滴滴都是你成长中需要积累的。受了越多的苦,才让你对这个事情体会更深、感受更多。
我们现在还没有结束首轮融资,仍然很多地方非常紧缺。在乡下一个小院子里面做了最近这次测试,测试完成之后鸡飞狗跳;有次车上有将近4吨的设备,全都是我们靠人力拿着叉车,一个个挪、压、抬上去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但这些东西再苦再累都无所谓。
虽说我们现在的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成长速度应该是国内航天界前所未有之快。三年前我对火箭一无所知,但是今天,我们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一整个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测试系统、控制系统跟一台新一代的发动机制作完成。
很多记者问我一个问题,你们的成立到底能为中国的航天产业带来什么?是非常新颖的超前技术还是在投资界成为一个新的风向标,变成一个新的未来产业给大家带来高额的利润?我可以说都不是,我们现在的实力还很脆弱,与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国企相比,还有非常多的东西需要自己努力。最重要的是有足够快的成长速度。
有一个记者问我,SpaceX近日说多少年之后要飞入太阳系,多少年之后要统治整个银河,这会不会是一个在技术上或资金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也同样有人问我,翎客会不会因为资金或者技术的瓶颈导致创业失败。我想说,太空探索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命题,所以对于SpaceX和翎客本身都只有阶段性的目标。
六、希望翎客航天在中国带来一个新时代
翎客能带来什么?我觉得翎客带来的是一个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研究员投入到这场革命中,进行无畏的、不怕失败的一场航天产业的革命,很多人都会在试错中成长,各种新兴技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开发、验证、最后得到应用。
翎客需要做的事情是成长自己,并且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无论是对手还是队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去促成行便产业的商业化跟民营化,最终的影响仍然是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刺激与循环。所以无论翎客在几年后,是不是因为资金或者技术的瓶颈失败,我都觉得那不是一个句号。我仍然会去不断地学习自己、不断地捉到其他的资源,将这个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一直持续下去。在翎客的成长史中,永远没有句号,它只有每一个完美的节点跟逗号,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影响我们、阻挡我们,也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科技的进步。
无论飞得多远,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时间问题。 谢谢大家。
提问一:我现在也在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学习。我的一些同事年龄比我稍微大一些,我想跟他说90后开放、自由、连接的思想,但是他们不是特别认同。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部差别的?
胡振宇:我们团队里面三个合伙人当中就有一个是84年的。我觉得没有必要把90作为一个界限,其实不同年龄层的人,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的深度跟广度,可以决定他的一个观点的方向或者是他价值观、评判东西的指标。我们团队中虽然有84年的成员,但他思想的年代感仍然可以跟得上我们90后。他仍然有非常前卫、非常先驱的想法可以理解我们在做什么。我觉得团队成立之初,非常核心的一点是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做事观点,主观能动性。最开始做这个事情的目的一定要非常统一,否则在后期的运作过程中会花很多时间去磨合。
提问二:问一下做胡振宇,我在浙大的老师不可想象你做的这个事情,一个90后创业居然想做火箭。这个项目未来会怎么演变,盈利性是怎么样的,会不会受到政策的限制,他对这点特别感兴趣。
胡振宇:目前翎客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一个是对于渠道、中间供应链的压缩,我们的核心技术、核心的组件一定是从最基础的工业原材料开始独立生产。这是个很大的保障,如果国家对你某一些原材料或者是零部件渠道进行制裁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从最源头去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块儿是源于你团队的架构,我们团队里面只招收至少在两个领域跨界以上的研究人员,不会去在某一方面找特别特别专,但是对其他方面一无所知的研究员。这样的一个架构就可以将整个公司的技术完全融合在一个小的团队里面去运作,非常高效地进行研发。同时也会非常鼓励我们的每一个研究员不断试错,进行新技术的开发或应用,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两点。
至于政策制约,注册公司事实上不会有制约。但是这个产品真正投放市场时还是有一定制约的。你需要拿到一些国军标质量体系的认证,需要拿到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等等一些合法的手续认可,才可以真正进入到这个市场。目前来说做航天的零配件公司非常多,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很多公司拿到这样的资质了。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只是一个走流水的问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封闭。
提问三:我想问一下胡振宇,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退出?还有就是你的坚持出发点,就是你的兴趣吗?
胡振宇:从来没有想过退出,因为越多压力、越多排挤,只会让你有会有更大、更坚持、更持久的理念和动力把这件事情完成,证明自己。所以刚刚说的那些问题,我们团队都没有发生过,没有人会因为别人的置疑,而影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