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3年满洲里亮起第一盏电灯算起,迄今,内蒙古电力公司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内蒙古电力所运营的电网覆盖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大中型城市,担负着为包头钢铁、包头铝业和希望铝业等高能耗企业,以及蒙牛、伊利等全国性著名企业输送电力的重要任务,并处于“西电东送”北通道重要地区。2004年,公司售电量完成437.03亿千瓦时,公司预计以年度30%的比率高速成长,到2007年,售电量将达到1000亿千瓦时。
可是,我们都知道,在电力系统里做信息化,恐怕不得不面对的就是不断的机构调整、改革和不断的变化形势。了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都知道,这种变化,对于信息化工作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就是高风险。但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电力企业也仍然在继续着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该如何面对这样的风险?如何在风口浪尖里,依然能继续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标准规范最重要
1984年中法合作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法国派来的第一位专家不是核电专家也不是建筑专家而是文件专家,负责编制文件代码。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派个文件专家来,扬言要把文件专家退回去,但法方坚持标准必须先行。现在,不论是大亚湾核电站还是岭澳核电站采用的都是那位法国专家编制的文件标准。但像大亚湾核电站这样的电力企业毕竟是少数。可见,标准规范的重要性。
多年在电力行业里从事信息化工作,使得内蒙古电力信息通讯中心副主任姚强对电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有颇多体会。“我觉得电力信息化工作最大的难题就在于电力体制和管理流程标准化的问题。”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电力信息化工作的重要问题。
从管理流程标准方面来说,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电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信息编码、技术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同一个零部件,采购部门一个代码、库存部门一个代码、生产部门一个代码,甚至名称都不一样。据介绍,目前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了很多编码体系,有的在全省范围内使用,有的在地市级电力企业使用,但都无法在全国推广。
有关专家曾表示,电力行业很多单位都在搞标准,但谁都说了不算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不足,电力企业不像制造类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联系那么紧密,葛洲坝水电站和小浪底水电站之间没有遵守同一数据标准的要求和愿望。其次是缺乏统一领导。国电总公司曾经讨论过两个标准,但后来实际上成了验收办法,不管系统怎样建只要满足要求就给予验收。
姚强认为,在电力行业里,没有一种产品化、市场化的软件产品就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电力系统没有标准规范这一问题。“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软件都是定制开发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各个企业之间的管理工作不统一、不标准。就拿内蒙古电力来说,呼市供电局的营销业务可能就跟包头供电局的营销业务不一样,包头供电局跟鄂尔多斯供电局营销业务又不一样,这种业务运作的不统一不标准,必然造成电力系统应用开发比较复杂,而且投资上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内蒙古电力的营销系统建设得不错,也正是因为其真正地把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当成了头等大事来做。营销部门编了一本《管理手册》,把内蒙古电力的营销工作流程都规定了出来,并且要求各个分局和地市单位都按照这个手册所规定的来调整。经过多年的努力,尽管还是有不统一的地方,但是营销系统相对于内蒙古电力的其他系统来说,算是比较规范的系统了。另外,财务系统也是有相对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因此,系统建设和应用得都比较好。如果说要想实现大集中的管理模式,将业务集中起来运作,首要实现的就是要业务规范化、统一化和标准化。”
采购品牌统一
在整个网络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内蒙古电力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品牌统一。在内蒙古电力,网络设备都选自思科,主机系统设备(UNIX系统)都来自IBM,数据库都采用Oracle,中间件是Websphere和Weblogical,存储设备选用EMC,90%以上的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PC都是DELL。姚强认为,这样的原则主要是考虑到能便于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培训。当时采购DELL电脑的过程也非常有趣。在1999年时,姚强计划统一采购DELL的电脑,而当时最大的阻力就在于国内对于直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还不高。毕竟采用直销模式,就是要一次性把钱交付给厂商才能拿到货。随着深入地应用以及体会到其售后服务的快捷之后,公司领导也都接受了这种销售模式。
在姚强看来,选择产品,首先关注的就是供应商是否能长期持久地发展下去,毕竟对于用户来说,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设备是否能长期稳定地使用下去,并且能够持续地得到来自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以及各种服务。如果不具有健康发展的供应商,产品本身也是不健康发展的。同时,只有这样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才会是同类产品中比较优秀的。当然,也会比较看中产品本身的性价比。“在企业逐步走向集中化管理的前提下,对于设备的要求也自然高了不少。因此,我们在选择设备的时候,也会比较注重其性能的优异性,甚至有时候会采购比较新技术的产品。就说我们去年看到IBM推出了IBM eServer p5 570,看了其产品的配置后,我们觉得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于是,就向当地经销商询价,当时居然连报价都还没有呢。”
走向集中管理
设备采购品牌的统一正是内蒙古电力走向集中管理的表现之一。同时,业务集中也将是发展的趋势。
随着网络建设的逐步深入,应用系统也逐步地展开。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有由两个核心系统组成。一个是电力营销系统,一个是财务系统。“电力信息化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所以说这些系统也一直在建设中。”姚强说到,“内蒙古电力的电力营销系统,去年早些时候就已经实现了把营销数据集中到地市一级,即在县一级没有营销数据。所有地市一级的服务器采用两层架构,同时实现了领导查询的功能。也就是说,在公司本部,有关领导可以实时查询各个供电局的收缴费情况,同时进行汇总。今年营销系统将继续发展下去,即实现收费的省级集中,相信这在全国电力可能会是第一家实现收费系统省级集中。电力营销系统的集中将会是企业效率得到提高的最大体现。内蒙古电力每年的营业收入在100多个亿。如果资金流转加快一个月,其所能产生的效益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在公司实现这个功能,即今年要实现收费业务系统的集中,也就是把每一时每一刻交的钱全部都在统一的帐户之内,当天结清,实现全公司的收费统一。当然,面对这样大的数据系统,我们知道,网络平台的稳定性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前几年,我们主要精力都放在网络平台建设之上的原因。”
那么在财务系统方面,内蒙古电力在2003年底就已经实现了全公司的统一,即全公司只有一台服务器,除了东贡地区还没有联网外,实现了财务业务的大集中。财务系统的发展与银行财务系统的发展很相似,都经历了大约10年的历程。“我们从1993年甩掉手工帐,到大集中整整十年,实现了大集中,全局财务统一核算,统一支付。我们现在付钱都是统一的,各个二级单位的支付都是通过总公司,我们专门有资金调度中心,由这个资金调度中心统一支付。” 同时,在内蒙古电力也在开展其他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譬如说生产系统建设,办公系统等等。
姚强认为,内蒙古电力在这电力营销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建设上算是走在了全国电力系统的前列。“集中会带来很多好处。首先是便于进行数据交换。其次是便于维护,便于人员的培训。”
首先,就是使信息化建设能确确实实为经济效益服务,真正能够体现经济效益;
第二就是可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毕竟大集中一些应用之后,不用再在各个地区搞分散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公司确立了以“五条主线”实现经营管理的良性发展,即以资本资产管理为基础,预算管理为核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调度与筹集企业资源,企业规模快速扩张,经营实力不断增强。
第三就是解决人员的问题。总体说来,整个内蒙电力信息建设队伍相对来说技术水平要差一些,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知识水平都相对落后一些。在大集中以后,对于基层单位来说,工作量会大大的减少,所以可以使我们将有限的人才集中起来,以更好的解决系统的维护、系统稳定的运行问题。”当然,大集中也有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将风险集中了。
安全问题尤重
因为集中,安全性问题突现出来,因此内蒙古电力在去年实施了一个应用安全展现平台的项目,即把内部应用的架构做了调整。过去采用的是两层架构,即将用户直接连接到主机上。现在将其变成为三层架构,即用户要想访问数据库服务器,必须先访问应用服务器,从应用服务器才能再去访问数据库。这种架构可以更好地保证数据服务器的安全。
现在内蒙古电力进行架构调整之后,也可以把应用服务器保护起来。用户只能访问到的是一种代理服务器,也叫远程访问服务器。要实现用户通过代理机器去访问,就要求应用体系必须是真正的绝对的基于三层架构建设的。
这种架构上的调整表面上看起来是技术结构上的变化,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业务结构上的变化,是整体性的调整,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部门内部的事情。姚强说,“我曾经也考察过多个省市电力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发现都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信息技术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配合并不好。换句话来说,就是两者之间的边界该如何界定和划分的问题。信息技术部门到底该做什么,该对什么负责;而各个业务部门又该做什么,对什么负责。内蒙古电力信息通讯中心的定位则非常明确,即我们是切切实实是为业务部门提供很好服务的部门,为他们搭建真正安全可靠的平台。所以我们整个构架体系,是面向所有应用服务的。所以说,搭建整个网络平台的背后就是要把业务进行整合,使之都是面向三层架构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应用安全展现平台。”
在整个体系架构上,内蒙古电力信息通讯中心为全公司的各个业务系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平台,不仅是网络平台,还有主机平台和安全平台,这些都是按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成一个整体,真正能够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一种良好稳定的运行环境。同时,各个业务系统的运行维护也都是由信息通讯中心自己来做,这样也使得信息部门能与业务部门配合得非常好。在姚强看来,内蒙古电力信息通讯中心就是为整个公司搭建好一个架子,一个大的业务平台,至于业务子系统里该是怎样的具体内容,他并不太关注。但是,这些子系统也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即必须符合信息通讯中心制定的整体技术路线,要符合J2EE的标准。姚强所领导的部门只是从技术路线上起到把关、指导和配合的作用,而各业务部门才是主导性地对业务系统建设起到影响作用,这样,双方配合,才能共同搭建好一个稳定高效的应用系统。同时,也才能将两者之间的职能边界界定得非常清楚。
另外,正是因为建设这样一种平台,才能保证内蒙古电力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一体化的整体安全系统。安全只有这样一体化来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安全。
机构调整带来挑战
姚强所在的内蒙古电力信息技术部门的发展变迁也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电力系统管理体制的变化和调整,“内蒙古信息化建设发展也是随着机构的不断变迁而发展变迁的。”
内蒙古电力正式成立信息中心可以追溯到1988年,在当时,一个拥有20多人的信息中心在全国电力系统里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信息中心了。在1992年的时候,随着电力机构改革,信息化部门也被划归到了电科院;在1998年底又划归到了调度,把职能管理划归到了科教。之后在2004年6月份,又重新机构改革,成立了信息通讯中心,把信息和通讯从调度分离出来。
因此,有关电力信息化专家认为,从管理体制上来说,造成目前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的根源在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电力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流程,比如设备每10天要检修一次,机组每三个月要大修一次,不论管理体制如何调整,都要按统一的流程进行调度管理,否则就存在安全隐患。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则受管理体制变革的直接影响。从水电部到电力部再到能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发电厂今天属于地方,明天属于中央,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电力企业缺乏相对稳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使得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不够。
据姚强介绍,也正是在从1998年底开始的第二个时期里,内蒙古电力信息化有了较快的发展,因为信息化从此有了专项资金。于是,以网络建设为主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拉开。1999年,内蒙古电力完成了其系统的二期工程,主要实现了公司内部的联网以及基本的应用,而从2001年开始,才是内蒙古电力信息化大规模建设的开始;在2002年完成了地市一级的网络建设,都是以千兆网络为核心;在2003年的时候,在供电一级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公司的整个网络互联。2003年实施完成了全国电力第一个升级的IP骨干网。“可以说,在整个体系建设当中,内蒙古电力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基础网络平台的搭建比较完善。我们有一个相对比较健壮的网络,虽然说是狭长型的。”姚强如是评价道。
公 司 简 介
在内蒙古电力体制实施了厂网分开的重大改革后,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自治区唯一的独资大型电力企业,资产总额200亿元,所属单位48个,员工25000人。在“建设经营电网、整合电建资源、参与电源建设”三大主业的统领下,公司历史性地结束了电力体制改革前电网长期亏损局面,实现了崭新历史阶段的精彩开局!2004年,公司售电量完成437.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73%。2004年,公司名列自治区30强企业之首。
暂无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