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农林渔牧 > 文章页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典型发言摘登

类别:农林渔牧时间: 2009-01-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曹元

标签:林业 新闻

  辽宁省林业用地面积10425万亩,集体林占86.5%。自2005年3月开展试点以来,林改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达到了国家增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初期目标。

  辽宁省开展林改,一直是围绕解决林农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的。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配套改革适时跟进。

  林业部门积极引导林农建立家庭合作林场等新型林业合作经营组织,解决了森林经营作业、保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解决林农信息不灵等方面的困难,辽宁省组建了12个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林农搭建服务平台。各级林业部门积极开展科技、市场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林改进展较快的市(县)成立新型林业专业协会,提高适应市场能力。

  为了解决林农最为关心的“砍树”问题,辽宁省在400多个村实行民主化编制村级森林经营方案,按林龄等条件进行排队,在规定的限额内公开、透明、民主地分配采伐限额,并制订作业方案。

  2008年,省林业厅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农民发展林地经济补助资金5000万元,直接补助发展林业经济项目的农民,对林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和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省财政给予固定资产投入3%~5%的奖励,并优先给予信贷贴息支持。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超过480亿元,同比增长21.5%,农民人均收入中林业的份额大幅提升。

  目前,全省还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3亿元,为3万多户林农解决了资金问题。

  改革后,农民充分利用自家分得的山,见空播绿,爱林营林,全省从事林业产业的人数增至1200多万人,是林改前的2.3倍。村组集体收入增加后,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分配、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等,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增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震后紧急行动 全力推进重建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 王平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四川省林业系统遇难和失踪373人,受伤663人。地震灾害严重毁坏了生态资源,严重破坏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直接经济损失209.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1831亿元,对四川林业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地震发生后,省林业厅领导带头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申请动用军用直升机57架次,组织大客车39辆次,紧急转移重伤人员48人,救援受困游客2000余人。多渠道筹集救灾应急资金和物资7000余万元,国家林业局紧急下拨救灾应急资金1700多万元和价值10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兄弟省(区、市)林业部门捐来救灾应急资金和物资1500多万元。省林业厅争取到省财政救灾应急资金1224万元,调拨救灾用大米等折合人民币1000多万元。省林业系统职工捐赠资金和物资715万元。

  地震导致卧龙人工圈养大熊猫饲养场严重损毁,申请动用军用直升机先后2次空运熊猫专家飞赴卧龙,组织调运大熊猫食品18车。将为奥运助威的8只大熊猫安全转运至北京,将包括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在内的60余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对受灾林区、城镇周边、灾民安置点周围的林鼠进行灭杀,开展死亡野生动物清理排查,防止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发生。

  牵头编制上报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上报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重建规划》。争取到了香港、广东对口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快速启动林业生产能力恢复、职工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建项目,林区受损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用房已部分恢复,卧龙大熊猫疾病防控中心等重建项目已启动。

  当前四川已进入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按照中央“加快灾后重建步伐,提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全力以赴抓好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到2010年完成投资108亿元,46个生态修复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完成植被恢复任务450万亩,占损毁植被的90%以上;加快推进卧龙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加强重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灾后重建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立足灾后重建 提振林业实力

  湖南省林业厅厅长 邓三龙

  2008年初,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让湖南林业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达165.76亿元。为尽快恢复湖南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灾后重建成了湖南林业人的首要任务。

  2008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全省实现科学发展的四条底线之一,要求坚守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湖南林业采取群众筹、企业贷等办法,落实全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共筹措林业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3.56亿元,重点抓保、清、售、种、修、补6个环节。

  目前,全省负债清理受灾乔木林面积1195万亩、1609万立方米,清理受灾毛竹3.45亿株,完成新造林250.5万亩,补植补造500万亩,应急抢修国有林业基层单位房屋15523间。特别是优先安排采伐受灾林木、制定木材收购保护价,确保了林农利益不受大的损失。

  为提高森林抗风险能力,预防可能再次出现的极端冰冻天气,在重建中,各地注重高质量地恢复森林生态系统。

  全省林业部门共派出2万多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创建灾后重建示范点,帮助林农掌握造林的实用技术,大力推广生长快、抗性强、优质高效的乡土树种。全省2008年作业设计施工率99.9%,造林合格率98.1%,营造林质量显著提高。更新造林、补植补造和人工促萌、封山育林相结合,促使森林植被尽快恢复。2008年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86%,森林蓄积量稳定在3.66亿立方米,远低于灾后预期。同时,以测土配方、无节良材、优材更替和创新品牌四项工作为核心,推进森林经营。

  针对灾后极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形成了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的森林防火工作机制。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已控制在1%。以下,当日扑灭率达94.6%,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林业有害生物实现防控目标,未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

  绿色奥运成功 园林绿化添彩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 董瑞龙

  2008年,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在国际社会“无与伦比”的赞叹声中胜利闭幕。北京申奥成功以来,首都园林绿化系统坚持以“办绿色奥运、建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理念,全面兑现了承诺的绿色奥运7项绿化指标,圆满完成了奥运绿化美化服务保障任务。园林绿化作为“绿色奥运”最直接、最添彩的元素,在奥运期间为首都描绘出色彩斑斓、气势恢弘的美丽画卷。

  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中心区、民族大道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绿化工程,成为新时期首都园林绿化建设的典范。奥运花卉布置历时3个多月,两次更换花卉3000万株(盆),成为首都历史上布置周期最长、使用品种最多、规模数量最大、设计施工质量最高和综合景观效果最好的一次。奥运服务保障工作圆满安全。

  北京奥运会筹办7年来,城市绿化建设超前发展,郊区生态建设坚持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先后实施了10项重点建设工程,建成了山区、平原、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生态屏障,使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2.1%,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观。7年来,北京市累计义务植树2200万株,相当于新建了15个颐和园。山东、江苏、河北、陕西等兄弟省份为奥运绿化工程捐献了1000多棵大规格优质苗木,助力绿色奥运。

  当前,首都进入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阶段。园林绿化工作将继续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两大领域,坚持规划建绿、科技兴绿、依法治绿三个方针,树立大园林、大绿化、大产业、新水平四大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安全、产业、文化、服务五大体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全力建设以生态优先为基础、科技管理为支撑、质量效益为核心、惠民富民为目标的生态园林、科技园林、人文园林。

  举全市之力 实施森林工程

  重庆市林业局局长 吴亚

  2008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作出了“要变荒山穷山为秀山宝山,把林业作为全市重要发展战略”的指示,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森林重庆”的战略目标。

  “森林重庆”建设,紧紧围绕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和统筹城乡林业发展,以“开发致富之山,打造宜居之城”为主题。我们编制了《重庆森林工程总体规划》,重点推进了六大建设。

  城市森林工程,重点在主城打造两江四岸生态走廊;农村森林工程,重点发展工业原料林和以油茶为主的经济林,培育出一批年产值过10亿元的林业龙头企业;苗圃基地工程,使全市各类苗圃达到20万亩;通道森林工程,重点在主城区内、外环高速公路两侧和向外辐射的7条高速公路、5条铁路线两侧各建林带;水系森林工程,重点营造防护林,兼顾发展经济林;重点建设100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农家森林公园,200个纪念林基地。

  2008年,是重庆市森林工程启动之年,全市共筹集20.6亿元投入森林工程建设。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年营造林322万亩。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森林工程的决定》,成立了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区(县)也组建了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国家林业局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全市整合资金113亿元,市财政5年时间将安排林业部门30亿元用于森林工程建设。

  森林工程通过采取不同方式,解决造林用地问题。各地通过政府出资造林、任务分解到部门组织造林、业主承包造林、用森林换造林、拍卖集体林地荒山、鼓励企业个人投资造林等方式,不断创新机制。

  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重庆先后出台了《森林工程管理办法》、《森林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6个文件,编制了森林工程造林投资标准。市委把森林工程建设纳入对各区(县)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印发了《森林工程建设年度考核办法》。

  抓好三大任务 播绿把握重点

  山西省林业厅厅长 耿怀英

  2008年,山西省造林绿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森林资源保护三大任务齐头并进。

  “身边增绿”工程让越来越多的生态成果来到百姓身边。2006年以来,全省通道绿化工程累计完成2.6万公里,绿化村镇6069个,在11个地级市和70多个县级市周边开展了植树造林。

  2008年,仅4个月时间,全省1市17县启动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有6747户完成勘界确权,1340万亩集体林地逐步落实到户。

  森林资源的执法保护、封禁保护、监控保护取得新进展。省法制办和林业厅共同调研完成了《山西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和《山西省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即将提请省政府审议。总投资2亿元的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全面建设,可监控全省3000多万亩森林资源。太原以南的8个市全部封山禁牧。同时,省政府每年投资2亿元直补省直9大林局。

  山西省政府已连续3年召开每年两次的造林绿化现场会,并安排500万元奖励资金。省财政林业投资逐年增加,去年完成投资9亿元,全省1/3的县造林绿化财政投资超过1000万元,1/5的县超过5000万元,10多个县投资过亿元。近年来,山西省林业总投资每年都在50亿元以上。

  山西全面推行了公司化、专业化造林模式,按照报账制兑现资金,制定了《造林绿化工程监理办法》。林改后,组织制定了工程管理、资金保障、组织运作、质量监督和激励促进5个新机制。在去年的全省林业科技大会上,制定了《关于加强林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意见》。

  今年,山西省级林业工程将由6项扩展到10项。集体林改整体试点市30%的乡镇、11个试点县60%的乡镇将完成确权发证任务,为2010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改打好基础。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力争按时完成187万亩扩大内需工程任务。以国电集团公司投资2000万元开展碳汇造林为契机,在社会广泛筹集碳汇资金,拓展造林绿化空间。

  特色兴林富民 打造林果强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党委书记 张小平

  特色林果业是新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果业发展,坚持把特色林果业作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明确了建设特色林果业强区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新疆特色林果每年以百万亩以上的规模扩展。目前,全疆林果种植面积达1450万亩,形成了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优势林果主产区、吐哈盆地优质高效林果基地、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特色林果业产业带,年产果品460万吨,年创产值128亿元。林果业已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全疆特色林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基地布局趋向合理,干果生产初具规模,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了区域化布局、科学化栽培、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特色林果业产业带。

  通过提高林果业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逐步强化有效株数栽培与管理理念,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果品基地,倾力打造特色鲜明、品质优良、效益显著的示范推广基地。

  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引进区内外投资商,参与新疆林果业产业化开发,推进林果精深加工,提高转化率,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林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协调。在林果基地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需求,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兼顾林果业发展。全疆1450多万亩林果基地,有的在农田上实行果粮、果棉间作,有的是集中连片建园,有的在戈壁荒滩或沙漠边缘大规模开发建设,有的是作为农田防护林或农村行道树,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8年,林果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超过25%,农民人均林果收入500多元,与5年前相比增长近10倍。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地方,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深入防沙治沙 构筑生态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厅长 高锡林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沙化土地面积6.24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2%,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防沙治沙,事关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事关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确立了“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全区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0550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减少730万亩。四大沙漠周边重点区域沙漠扩展现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积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沙地森林覆盖率10年间提高了3%,林草植被盖度达到70%以上;有效治理毛乌素沙地1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7.91个百分点,林草植被盖度超过75%。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植被盖度增加10.5~20个百分点,生态屏障功能日益显现。

  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沙区农牧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由广种薄收向精种高产转变,畜牧业从游牧散放向禁牧舍饲转变。目前,全区有食品药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生物质发电等沙产业企业30多家,年产值15亿元以上,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08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330元,鄂尔多斯市农牧民来自沙产业的人均收入达1780元,成为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推进,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意识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干部群众把防沙治沙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正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助企业度困境 拉内需促发展

  江苏省林业局局长 夏春胜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2008年,江苏省积极主动贯彻中央、国家林业局和江苏省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全省实现林业产值937亿元,同比增长15%。

  全省连续出台7个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性文件和8条金融改革意见,新增财政资金100亿元拉动内需,高标准建设绿色村庄是其中之一。环太湖防护林建设和湿地恢复等林业生态工程投资2.8亿元。省财政及时安排绿色江苏建设资金1.1亿元,用于植树造林专项补贴。省政府批准公布了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提高到15元/亩/年。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落实林业贴息贷款5亿元。

  面对金融危机,省林业局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政策支持。我们提出加快村庄绿化、带动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加强环太湖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太湖水环境;杨木价格下跌与杨树速丰林建设对策;落实国家《林业产业政策要点》、促进林业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并邀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生态公益林条例落实情况。根据《江苏省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施办法》,给予“三剩材”核发“绿色通道通行证”。安排省级林业科技专项1800万元,争取3000万元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用于重大林业成果技术集成推广。举办林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帮助企业深度开发市场。

  一些国家大幅降低外资进入门槛,江苏抓住时机,做好“两头在外”的文章。徐州市组织人造板企业与俄罗斯等国的山林业主洽谈,签订了3.46亿元的意向书。胜阳集团在赤道几内亚、加蓬建立了板材加工基地。丹化集团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建成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与奥地利合作投资1.4亿欧元,建设年生产能力20万立方米的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红豆集团投资1.2亿元引进技术、设备,企业建成投产,生产紫杉醇原料药200公斤,产品全部实行订单生产,当年实现产值3亿元。

  抢抓多种机遇 建设生态文明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 陈育文

  2008年,广东省各级林业部门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目标,积极构建林业生态、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林业工作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广东要“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要求全省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省委将森林覆盖率等生态建设指标纳入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为全省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8年,全省落实中央和省财政林业投入近18亿元,当年完成造林作业面积252万亩,其中林分改造51万亩。粤北雨雪冰冻灾害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启动,进展顺利。

  全省坚持以法治林,以超常规措施遏制山火多发势头;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制度;以实施人大议案为契机,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野生动物放归活动;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借助举办大型活动,丰富了林业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式。5月30日~31日,2008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在广州举办,与会代表通过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广州宣言》。11月17日~18日,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广州举行,广州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广东掀起建设城市森林、促进生态文明的热潮。

  在省林业局的积极争取下,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目前已有42个县、2个地级市获得省政府授予的林业生态市(县)称号,2008年又有9个县申请检查验收。省林业局与省旅游局共同开展了旅游度假区评选和旅游摄影大赛,与梅州市政府共建梅州市生态文明(林业)示范点,在连平县启动“建设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省建成万个林业生态文明村。这些活动有效地增进了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观念。 来源:中国林业网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来说两句

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