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无形的,不是写在纸上的行为规范。对企业而言,对企业文化的投入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行为,它的激励作用将是非常持久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达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4月9日发布的“第十二届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调查报告 ”,通过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两个方面。
虽然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对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来说,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以及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是否还存在误区?结合此次调查,作为调查报告的执笔人之一,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彭泗清仔细分析了调查结果后提出,企业文化建设,尚存八种误解和八个误区。
彭泗清说:“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观念上的各种误解已经导致了行动上的一系列误区。这些误解和误区有可能成为发展健康、高效的企业文化的阻碍。”
彭泗清具体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上的这八个误解和误区。
一是“企业文化主要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的误解,由此带来的误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娱乐化”与“福利化”。彭泗清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的调查中,有11%的企业经营者同意“企业文化就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这一说法。可以推测,存在这种误解的人数事实上要高于这个百分比,因为有关“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工会主席负责的占16.4%总经理、党委书记和董事长负责的分别占 27.8%、27.6%和21.8%。可以想象,在那些由工会主席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中,不管工会主席如何努力,其工作如何出色,企业文化建设都难以走出”娱乐化”与“福利化”的狭窄空间。这种错误定位,将企业文化当作一种员工福利,使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开展文娱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上,其结果是使企业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的处境,难以发挥其对于企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二是“企业文化可以独立于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而存在”的误解。由此带来的误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化”与“项目化”。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企业中,有专职部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占54.1%。彭泗清说,对于这个数据,我们需要具体分析。如果在有专门机构负责的同时,其他部门也积极参与,全体员工都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那么,这是好事;相反,如果因为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其他部门就不参与,那么,这种做法就可能误入歧途。在现实中,一些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一个项目来运作,与企业其他方面的发展割裂开来,这样设计与培育起来的企业文化可能看上去很美,但是缺乏与企业其他方面的有机结合,缺乏发展壮大的生态系统,自身的生命力就不强,更难以承担实现企业内部整合的重任。
三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高级阶段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的误解,由此带来的误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无为”与“ 迟滞”。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接受调查的企业经营者中,有81.3%的人同意“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的说法,另一方面,又有60.1%的人同意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这一说法。这个看似矛盾的结果,可能恰恰说明了在这个问题上不少人认识模糊。彭泗清说,毫无疑问,企业文化有一个形成、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而且,企业文化建设也不可能超越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文化才会稳定、成熟,才会出现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应该拔苗助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无为而治。作为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企业文化自企业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出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却有优劣好坏之分,而企业自觉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主导其企业文化的走向。因此,就像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一样,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从娃娃抓起”,甚至应该从“胎教”开始——在筹划成立一个企业时,就应该考虑它的企业文化建设。
四是“企业文化可以快速建立”的误解,由此带来的误区是,企业文化建设上的“拔苗助长”。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年”、“企业文化月”、甚至“企业文化周”的活动。这些活动类似当年搞群众运动的做法:领导动员、开会宣传、部门表态、群众发言、表彰先进、热闹三天。如果这种走过场的方式不是有意应付上级检查,而是基于建设企业文化的真诚动机的话,那么,其负责人就一定是受到错误观念的引导,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多快好省”地建立起来。此外,除了搞群众运动,企业文化建设上“拔苗助长”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盲目的“拿来主义”,即不顾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知名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