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 文章页
银行商业化改革再入窘境
字号:

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09-07-21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改革

 

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会激活实体经济,使经济的活跃程度好于先前,短期不会有太大风险,但长期看风险仍然比较大,实际上是埋下了隐患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在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银行更多地承担了财政的“使命”。尽管银行的天量信贷帮助中国保持了经济增长,但是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却开始停滞不前。而政策性贷款引发更多的坏账早已有先例,“在集中放贷的时候,信贷风险就会增加,坏账将在几年后显现。”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明旭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企业家》: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中国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银行承担了更多的投放货币的任务,虽然银行放贷历史性的增长帮助中国保持了经济增长,但这种政策性的放贷是否又使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李明旭: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倒退主要是由政府宏观调控引起的,可任意举几个例子,比如2008年初的时候,为了抗通胀,国家对银行有信贷额度的控制,政府规定了贷款的上限,银行放贷不能突破上限,这是计划性的行政手段,所以当时有很多评论人士说,中国的银行业改革一夜回到10年前,这也导致了2008年上半年信贷比较紧张。

2008下半年,经济形势越来越差,现在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商业银行争夺信贷项目,政府也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银行推出一些并购贷款、资本金贷款、过桥贷款,这些贷款的风险比较大;此外,银行为了配合中央4万亿投资的融资需求,又推出银政合作。商业银行与政府有了更多的利益纠葛,对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相当于银行改革的倒退,颇有一些银行相当于政府财政的意味。

《中国企业家》:如果因实体经济和信贷增长呈反向波动,最终造成部分或大部分金融机构面临信用风险,银行是不是有能力控制这些贷款的回收?如果出现了坏账怎么办? 

李明旭:90年代的时候一直说,财政是国家的一个口袋,银行是国家的另一个口袋。在1993年、1994年的时候,各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给这些项目提供了很多贷款,由于当时经济过热,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在1997——2000年的时间里,这些贷款逐渐演变成巨额坏账。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银行在提高经济增长期间,短时间、大规模放贷的风险比较大,现在又出现了这种情况,从去年10月份到12月份,银行开始大量放贷,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就放贷4.58亿元,一个季度的放贷规模已经赶上2008年全年的规模,短时间内放出这么多贷款,很难控制风险。

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会激活实体经济,使经济的活跃程度好于先前,短期不会有太大风险,但长期看风险仍然比较大,实际上是埋下了隐患,当经济再次下滑时,实体经济和信贷增长呈反向波动时,造成企业还不起贷款,银行产生很多坏账,迫使财政对银行注资,有可能使银行又产生重新国有化的趋势。

《中国企业家》: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下,价格战在所难免,利率下浮已经成为常态,使得部分期限存贷款利率出现倒挂。这是否大幅影响银行的盈利状况? 

李明旭:从整体看,今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比去年要低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净息差的减少,去年降息后贷款比存款的利率要低,有一些形成了倒挂,一些银行一季度利润是负增长,存款定期化以后银行的成本提高,有的银行把房贷的利息下调到下限,这对银行的利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招商银行的消费信贷比重较大,净息差减少幅度就比较大,因此,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银行的盈利都不是很好,尤其和2007年相比。

银行现在增加盈利的手段是以量补价,做大贷款基数,所以一季度贷款增长明显,因此形成了天量信贷,让银行暂时得到了盈利。二季度以后,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比,会稍有好转,净息差有可能见底反弹,以后几个季度盈利能力比一季度要好一些,但仍然不能和2007年比。

《中国企业家》:危机下,银行如何推进改革?

李明旭:民间金融的放开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小额贷款公司,消费信贷,央行正在研究的放贷人条例,今后将成立一些只贷不存的机构,这对中国的融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重要的是要实现银行利率市场化,放开银行的综合经营,这都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会激活实体经济,使经济的活跃程度好于先前,短期不会有太大风险,但长期看风险仍然比较大,实际上是埋下了隐患 

【《中国企业家》网站专稿】历史似乎正在重演。在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银行更多地承担了财政的“使命”。尽管银行的天量信贷帮助中国保持了经济增长,但是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却开始停滞不前。而政策性贷款引发更多的坏账早已有先例,“在集中放贷的时候,信贷风险就会增加,坏账将在几年后显现。”安邦咨询分析师李明旭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企业家》: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中国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银行承担了更多的投放货币的任务,虽然银行放贷历史性的增长帮助中国保持了经济增长,但这种政策性的放贷是否又使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李明旭: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倒退主要是由政府宏观调控引起的,可任意举几个例子,比如2008年初的时候,为了抗通胀,国家对银行有信贷额度的控制,政府规定了贷款的上限,银行放贷不能突破上限,这是计划性的行政手段,所以当时有很多评论人士说,中国的银行业改革一夜回到10年前,这也导致了2008年上半年信贷比较紧张。

2008下半年,经济形势越来越差,现在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商业银行争夺信贷项目,政府也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让银行推出一些并购贷款、资本金贷款、过桥贷款,这些贷款的风险比较大;此外,银行为了配合中央4万亿投资的融资需求,又推出银政合作。商业银行与政府有了更多的利益纠葛,对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相当于银行改革的倒退,颇有一些银行相当于政府财政的意味。

《中国企业家》:如果因实体经济和信贷增长呈反向波动,最终造成部分或大部分金融机构面临信用风险,银行是不是有能力控制这些贷款的回收?如果出现了坏账怎么办? 

李明旭:90年代的时候一直说,财政是国家的一个口袋,银行是国家的另一个口袋。在1993年、1994年的时候,各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给这些项目提供了很多贷款,由于当时经济过热,国家进行了宏观调控,在1997——2000年的时间里,这些贷款逐渐演变成巨额坏账。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银行在提高经济增长期间,短时间、大规模放贷的风险比较大,现在又出现了这种情况,从去年10月份到12月份,银行开始大量放贷,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就放贷4.58亿元,一个季度的放贷规模已经赶上2008年全年的规模,短时间内放出这么多贷款,很难控制风险。

贷款投入到实体经济中,会激活实体经济,使经济的活跃程度好于先前,短期不会有太大风险,但长期看风险仍然比较大,实际上是埋下了隐患,当经济再次下滑时,实体经济和信贷增长呈反向波动时,造成企业还不起贷款,银行产生很多坏账,迫使财政对银行注资,有可能使银行又产生重新国有化的趋势。

《中国企业家》:在同质化竞争情况下,价格战在所难免,利率下浮已经成为常态,使得部分期限存贷款利率出现倒挂。这是否大幅影响银行的盈利状况? 

李明旭:从整体看,今年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比去年要低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净息差的减少,去年降息后贷款比存款的利率要低,有一些形成了倒挂,一些银行一季度利润是负增长,存款定期化以后银行的成本提高,有的银行把房贷的利息下调到下限,这对银行的利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招商银行的消费信贷比重较大,净息差减少幅度就比较大,因此,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银行的盈利都不是很好,尤其和2007年相比。

银行现在增加盈利的手段是以量补价,做大贷款基数,所以一季度贷款增长明显,因此形成了天量信贷,让银行暂时得到了盈利。二季度以后,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比,会稍有好转,净息差有可能见底反弹,以后几个季度盈利能力比一季度要好一些,但仍然不能和2007年比。

《中国企业家》:危机下,银行如何推进改革?

李明旭:民间金融的放开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如小额贷款公司,消费信贷,央行正在研究的放贷人条例,今后将成立一些只贷不存的机构,这对中国的融资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重要的是要实现银行利率市场化,放开银行的综合经营,这都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