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鲁老师,最近不少浙商企业都在谈论、准备或者正在海外“抄底”,海外“抄底”似乎成为一股新的潮流。您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鲁柏祥:我想问他们一个问题:“抄底”与“炒楼”有什么区别?因为我发现不少浙商是以炒楼的心态去“抄底”的。不久以后,这些人可能会像“炒房团”一样被冠以“中国抄底团”的称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海外与国内是一个共同市场。我们不能带着朴素的情感因素去“抄底”,自以为收购洋企业就很骄傲。
《浙商》:在您看来,“抄底”与“炒楼”有什么区别?
鲁柏祥:炒楼赚取的是机会的财富,并不是对房子本身的经营与管理,它需要的是勇气与资本。然而企业的收购兼并甚至“抄底”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其核心既不在于对实物资产的收购,也不在于对无形资产的收购,核心在于运营能力,企业自身的软实力。
消费主权的买方时代早已取代了资本主导的制造时代!企业倒闭的最终原因是运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而不是资本不够。因此,“抄底”要看你的运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看你口袋里的钱多不多。只有这样的并购才能“扬长合短”,构成完整的“木桶”。否则,只能让其他资源浪费更多。
“抄底”与炒楼的财富机制也不一样:炒楼更多的是财富的流动,而非财富的增值;财富的增值,恰恰是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
《浙商》:您认为到底什么是“底”呢?
鲁柏祥:我认为“抄底”的核心是抄市场,市场才是企业最低的底部。只有赢得消费者,最终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天下。“抄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抄底”,而“抄企”往往只是“抄顶”!
《浙商》:许多浙商喜欢收购人家的品牌,以低价获得著名的洋品牌,他们认为这样很划算。
鲁柏祥:品牌是收购得来的吗?即使你把“皮尔•卡丹”这几个字买过来,消费者就认你了吗?你把“皮尔•卡丹”做得越好,人家就越认“皮尔•卡丹”这个牌子,这个牌子谁也抢不走。
简单的品牌收购,与为人家OEM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帮人家生孩子”。况且消费者马上会知道现在的“皮尔•卡丹”不是以前的“皮尔•卡丹”。今天人家把“皮尔•卡丹”卖给你,明天人家再去注册一个“卡丹•皮尔”,完全有能力把你整死。他们可以宣传:“皮尔•卡丹”已经卖掉了,“卡丹•皮尔”才是正宗的,消费者还是会跟着他们走。如果你又说我已收购了它的网络与渠道,试想:难道经销商一定非做你的产品不可吗?
《浙商》:您的意思是品牌收购这条路走不通?但不少企业都把收购国际著名品牌作为打造品牌、走国际化道路的捷径。
《浙商》:品牌永远不可能收购得来,品牌一定要自己创!我要奉劝一些企业,不要再挟洋自重了。
出国了,并不等于国际化!国际化更多要从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去审视评价,看其是否被国际市场所接纳,认同与追随。
阿Q穿上西装还是阿Q,剪了辫子还是阿Q。如果真有本领,就让哪个品牌消失,以自己更好的品牌去替代它。
《浙商》:关键是收购了品牌的“身”,却收购不了品牌的“心”?
鲁柏祥:对,资源可以收购抄底,资产可以收购抄底,但品牌无法收购抄底。品牌是一个“种”,即使你收购了它,不过是做了“奶娘”或“继父”。中国要强大,一定要创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娶了“洋老婆”就高人一等。
外包给中国的好处显而易见,对成本效益和生产效率来看,都是双赢。但是理解...
寻找一家公司去收购,很像约会——在行动之前,你必须先调查对方。您怎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