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耀的成功法宝
1.看清目标
2.抱合作态度,令各方面各得所需
3.事事以理先行
“我不要权力,但是我规定工厂生产的货品要有高品质,同时不可为其他公司生产,我是工厂的惟一买家。这样做,我的权力还不够吗?我的目标只为赚钱,谁来做董事长,又有何关系?”
——丽华鞋业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邓耀
过去20多年间,内地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港人也纷纷北上投资经商。在鞋业滚打了几十年的邓耀,可谓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邓耀开始当学徒,60年代拥有自己的小型工厂,70年代初自设鞋店,到70年代末,他就已经开始跟内地工厂合作,生产皮鞋在香港出售。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他的“鞋履王国”已遍布中国内地的各个省市。
70年代:营商的“秘密武器”
1974年至1976年间,内地正值“文革”时期,商业活动几近停顿,当时在香港拥有鞋厂和鞋店的邓耀,在行内已颇有地位。他抱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态,接受内地的邀请,两年间走遍差不多半个中国,将最新的造鞋信息带回内地。“当时跟内地无任何生意来往,只是抱着对祖国的贡献,将外国鞋业信息及设计跟不同地方的有关人士分享。”这些毫无功利的交流工作,使邓耀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成为了他日后在内地发展的秘密武器。
上世纪70年代末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发展重点转向经济。当时,有内地官员建议邓耀以港资公司的身份,到内地采购皮鞋,转销香港及其他地方。邓耀说当时跟内地官员接触,持的是一种平和及诚恳的态度。“当时向内地的鞋厂订鞋,接触的也是国家机构,我欢迎他们为我的订单生产,也可多研究我提供的款式,再自行生产转卖到别的地方,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但与此同时,不要赚我太多钱。”于是,他开始提供设计给内地工厂,制成后再购回香港售卖。当时,他是除国货公司以外,惟一跟内地工厂买鞋的香港人,而Belle(百丽)这个品牌,也在1979年于香港面世。
80年代:不要权力只要赚钱
上世纪80年代,内地出现合资、三资等企业,但邓耀继续专注于买鞋转销的生意。虽然内地造鞋业不断发展,但从前邓耀由提供款式至内地工厂出货的作业模式,需要一年的时间,已经不能迎合香港变化迅速的鞋款潮流。所以,1987年,他决定在深圳自设厂房生产,将从设计到出货的时间缩短到3个月。
当时,技术人员是由一直有合作的一间上海鞋厂提供,厂房是蛇口招商局的,而设计、开发及销售则由邓耀的公司负责。牵涉到三方面的合作关系,邓耀承认情况比较复杂。他申明,各方面要能合作无间,才能有好的成果。“我一向抱着‘合作赢得辉煌’的宗旨来跟各方面相处。”比如在工厂的管理上,邓耀虽然是股东之一,但他并没有要求做董事长,反而让中方代表出任。“当时,内地人觉得权力最重要,而那时不少香港人与内地人就是在权力分配上出现问题,所以我不要权力,但是我规定工厂生产的货品要有高品质,同时不可为其他公司生产,我是工厂的惟一买家。这样做,我的权力还不够吗?我的目标只为赚钱,谁来做董事长,又有何关系?”
互联网因为其媒体的特殊性,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他的互动性、可评估性甚至...
TechRepublic的Peter Spande阐述为什么针对商业专家的营销更具挑战,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