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煤变】一个和六个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09-10-27 来源:中国企业家

标签:企业重组

煤老板的集体转型中,需要“粘合剂”与“润滑剂”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向北,秋意更浓。从刘银娥办公室的纱窗望去,神木县被沟壑割碎的原野空旷而萧瑟。

“一提‘煤老板’,就是一夜暴富、疯狂消费、破坏环境、瞒报矿难。”银潮矿业的老板刘银娥端起茶杯又放下。在不到7年时间,刘银娥的财富凭借煤炭放大了数千倍,积累了数亿身家,所创办的银潮矿业已在陕西、内蒙拥有四、五座煤矿。但她不愿意将名字和“煤老板”联系在一起。但这三个字的标签并不是用铅笔写的,可以轻轻擦掉。

另一个神木人早已静静观察刘银娥们多年,他就是北元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凤君。“煤老板”们的烦恼,就是他的机会。

在神木商圈,王凤君与众不同,他工作之外的生活过于平淡,虽没有煤矿,但却很了解煤老板的心态。

“他们是有钱人,也是内心最空虚的有钱人。他们有资金,有实力,但是社会影响力无法表现,十分恐慌,买别墅,穿好衣服,坐好车,都是为了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然而适得其反,在这种心理主导下,他们的钱投到哪一个领域,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往往就搅乱这个市场。”王凤君长于人性,“内心的空虚并没有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填补,如果能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平台展示自己,帮助他们改变形象,就能将闲散资金集中起来。”

资金,正是王凤君所急需的。2003年5月他成立北元,建设1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2006年深感如果规模不扩大,难以摊薄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成本,“与其将来是死,还不如现在搏一下。”尽管无法拿到充足的银行贷款,但神木民间资金充裕,王凤君希望说动一批煤老板,由粗放的资源开采业向大工业转型。

2006年11月27日,王凤君举办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联谊会”,邀请的客人是包括刘银娥在内的100多位“煤老板”,还有三任县委官员。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神木的有钱人通过几任领导的支持才成长起来的”。

王凤君安排客人们参观了他的工厂,举行主题为“神木民营企业的前途在哪里?”的座谈,晚上还组织了一场北元员工的文艺演出。这些精心安排只为传递一个信息:现代工业文明与搞煤炭开采完全不同,这才是企业,这才是事业。并不是所有人都被现场气氛打动,甚至被有人认为王“幼稚”。对习惯了“煤运出去,钱划进来” 的“煤老板”来说,那个钢管纵横的工业世界难以驾驭。

“第一步是刺激‘煤老板’们转型的欲望,让他们产生对大工业的向往。”在王凤君眼中,“煤老板”是个对机遇异常敏感的群体,“神木县20多万人口,煤老板也不过100多个。他们都是有智慧和胆量的人,只是需要好理由来说服。”

接下来,王凤君开始推荐项目,他的雄心是将规模扩大十倍,再建一个年产10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这意味着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每年可直接转化原盐150万吨,间接转化原煤600万吨以上。几轮宣讲下来,来参加会的人也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八位。

2007年3月13日,王凤君与八位“煤老板”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刘银娥也在其中,之前他们并不相熟,某次在外地,刘银娥偶遇王凤君,后者正拎着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准备做晚餐,刘觉得,把钱交给这样的人心里踏实。

八位煤老板每人交了500万保证金,他们有个很大的担心,这么大的项目能否批下来。王凤君承诺如果2007年10月1日前项目批不了,将所有保证金退回,全部前期费用自己承担。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