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个人财富>文章页
基金“一对多”叫板私募?
字号:

类别: 理财 时间: 2009-11-03 来源:英才杂志

关键字:私募 基金

相对于之前的“隔空博弈”,“一对多”业务的出现将公私募基金放在了同一个战场上“短兵相见”。

谁也说不清楚,基金公司“一对多”业务的突然亮相是否是受了阳光私募的“刺激”。从开始正式讨论到开放操作,这一新业务只经历了短短4个月,还不及基金公司筹备一个新基金的平均周期。

2008年的大熊市让阳光私募大放异彩。相比公募基金一片哀鸿遍野,私募的业绩可要“养眼”得多,甚至有私募基金取得了百分之十几的正收益。

私募所奋战的,原本是基金公司曾经忽略的“阵地”。一度,5000万资金是一道“门槛”,门槛之上的客户享受的是基金公司量身定做的理财服务,即“一对一”专户业务;以下则统统归入公募基金理财,包括资金量在100万—5000万的客户。

实际上,后一部分人群的理财差异化需求异常旺盛,却一直被基金公司“视而不见”,正因此,这部分人群中的一些人出走公募加入私募或者直接选择私募。而“一对多”业务将可能改变这一局面,它满足的正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不仅如此,还会抢占私募现有的客户。

“这次公募和私募是正面交锋。”徐凌峰说。徐是长盛基金专户理财部执行总监,有着13年境内外市场的投研经历,在类专户投资管理上已做足4年。

相对于之前的“隔空博弈”,“一对多”业务的出现将公私募基金放在了同一个战场上“短兵相见”,各自的优劣势将会显露无疑。长远来看,公私募将拥有怎样生存空间?单就在基金公司范围内而言,在原有业绩分化的趋势上,“一对多”业务将会给基金的市场竞争注入怎样的元素?

公私募基金公开对决

“一对多”的运作机制类似于私募,但在个股投资比例的限制上会有所区别。

11年浮沉,国内基金公司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也拉开了彼此的距离,在资产管理水平、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华夏等一批基金公司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基金大佬”。而“一对多”业务的发展会否使原有的竞争格局发生扭转?

在徐凌峰看来,各家基金公司在“一对多”业务的争夺上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现在各公司第一阶段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产品运作出来,有一段业绩记录,就是大家来个期终考试,然后来比较谁做得好,谁做得差,都是用事实来说话,之后形成不同的品牌分类。”

实际上,不管是业绩记录,还是产品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公司的整体实力。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大家从一家公司的公募业务表现就可以推测它的专户业务水平,同处一个管理体系,公募业务和专户业务不会有太大的悬殊。

“‘一对多’业务影响不了强弱的大局,不会说一个落后的公司因为‘一对多’做得好,地位就会上升。”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说。

不过,“一对多”业务让公私募基金之间的“掰腕”摆上了擂台。

背靠基金公司“大山”的“一对多”优势显而易见:公募基金的品牌、强大的研究平台、严格的风控流程等都是“王牌”。而私募基金这边也不含糊,多年累计的客户和口碑、个性化的投资风格和灵活的操作机制等也是“独门暗器”。

徐凌峰显然更看好公募基金一方。“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做专户与对冲基金是一种共存的关系,但现在国内私募的实力有差距,如果要达到与基金公司专户分庭抗礼的程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这样的判断恐怕不会被私募基金所服气。上海睿信投资董事长李振宁就指出,“一对多”产品首先在人才上就竞争不过阳光私募。“做私募的很多都是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者明星基金经理出身,投资能力很强。但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很多还只是刚毕业没几年的研究生,经验、能力都很有限。投资者会选择谁为他们投资呢?”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