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管理环境 时间: 2009-11-20 来源:正略钧策
标签:改革
第二, 经营承包方面 •积极落实经营承包制
在国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国有企业开始根据政策规定和企业自身特点,有条件的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首钢的承包制经验。
【案例】首钢集团的承包制
1979年,国家经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在京、津、沪三市的8个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就有首都钢铁公司(以下简称“首钢”)。在成为试点之后,首钢推行了新的管理法,即“三个百分百”:每个职工都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规章制度;出现违规违制,都要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是否造成损失,对违制者要百分之百地扣除当月全部奖金。由此,企业的生产秩序迅速恢复,工人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在随后的三年,首钢利润平均增长了45%,上缴国家利润平均增长了34%。
1982年,首钢再次成为承包制的改革试点,采取了“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承包方案。这个方案具体包括:第一,以1981年的上缴利润指标为基础,逐渐递增7.2%,包干时间为15年;第二,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企业留利的使用方向和比例;第三,奖金与利润递增率挂钩;第四,利用利润留成提取的奖励基金调整部分职工工资,实行内部工资制。
“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承包方案实施之后,全厂职工劳动积极性全面调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实行厂家(经理)负责制
扩权之后,在厂长(经理)、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三个全体主体中,厂长(经理)的权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管理委员会成为厂长(经理)的参谋机构,党委会的监督制约作用逐渐淡化,职工代表大会更是形同虚设。厂长(经理)负责制,对扭转“大家负责等于大家都不负责”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为以后的企业领导机制改革埋下了隐患。
•企业兼并与企业集团
随着企业承包的推广,横向经济联合逐渐发展到企业兼并和企业集团的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三不变”(所有制不变、企业隶属关系不变、财政上缴渠道不变)原则的限制,这一时期的企业兼并实际上难以实现深度联合,更谈不上整合,其结果必然是有集团之名,无集团之实。在企业兼并的基础上,开始对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
【案例】“承包英雄”马胜利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年初上级下达了实现17万利润的指标,无人敢应。马胜利,作为当时厂里的一个业务科长,出人意料的提出由他来承包造纸厂,年底上缴17万的利润,完成上级指标,一时引起轰动。最后,在石家庄市领导的支持下,马胜利承包了造纸厂。结果承包当年,马胜利就让亏损的造纸厂实现盈利140万,第二年盈利280万,第三年盈利320万,马胜利创造的“一包就灵”的改革神话,立即闻名全国。
1987年,马胜利宣布成立《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计划在全国20个省市承包100家造纸企业。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马胜利就对27家造纸厂实行了承包。到1989年初,承包企业达到数十年。
但是,马胜利的失败就像他的辉煌一样来得异常迅速。不到一年的时间,马胜利在各地承包的造纸厂相继出现亏损,甚至有一些企业提前中止了承包合同。
现在来看,究其失败的原因,其中最关键在于,马胜利的承包带有太强的随意性,没有任何的资源整合,没有任何的管理、人才和技术的输出,更没有集团化的战略思维。而这些失败因素,也正式那个年代企业兼并并成立企业集团的弊端所在。
•承包过程中的风险机制 在承包过程中,国有企业也开始萌生风险意识,采取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比如,一些企业采用了全员抵押承包的方式,从经营者到普通职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分别以工资、奖金及交纳不同数额的抵押金作为风险基金,从而实现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对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承包制对企业和国家带来的风险,也从客观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未完待续,请您继续关注下期管理评论本文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