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教育 来源:BNET商业英才网 作者:夏县明
据了解,2009年的高考生比去年同期减少。为何出现这一高考生减少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似乎已陷入“盲人摸象”之争: 有论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导致很多高考生弃考; 教育部门认为主要缘于高考适龄人口减少,而且未来几年高考生数量将继续呈递减趋势; 另外,需引起教育部分注意的是,一些高中毕业生热衷于国外高考,以致出现“高三空巢”现象,也是高考生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
之所以说这是一场“盲人摸象”式的争论,是因为乃上述三方面原因共同导致高考生数量减少,以其中任何一个原因否定另一个原因,都有失偏颇。实际上,不管原因是什么,高考生数量减少并将继续减少,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教育体制如何应对这种“减少”,这种“减少”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影响,应该更值得关注和探究。
从眼下情势看,首先受到冲击的将是高等教育,将是各个高校的办学模式、切身利益乃至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者乐于看到高考生减少倒逼高等教育改革。
2009年高考平均录取率接近62%,比去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一方面是高校招生数量继续增加,另一方面是高考生数量继续减少,这样下去,100%的高考录取率将不再是痴人说梦。这势必导致高校对考生的选择权让位于考生对高校的选择权,高校“择生”将让位于考生“择校”,还将倒逼高校之间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竞争,高校将不得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维持生存,而很多院校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这种变化对于高校而言无异于一场“危机”。能够化危为机的高校将继续生存下去,而且会生存得更好;不能化危为机的高校只有挣扎着倒下去,谁也救不了。如何化危为机?唯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唯有进行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如何改革?不需要太深奥的理论,需要的是雷厉风行的实践:比如,不要再搞盲目合并、盲目扩招、盲目办分校,让一名导师少带几名研究生; 比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人才培养更好地与市场需求衔接; 比如少建几幢豪华办公楼,少一些铺张浪费,将学费降低一点,将奖学金提高一点; 比如将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比如力推高校“去行政化”,让大学校园少一点官场气息,力避外行领导内行……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扩张,靠的是人口增长带来的“教育红利”,高等教育改革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一些高校之所以心安理得地坐北朝南,靠的仍然是“教育红利”。现在,“教育红利”即将消耗殆尽,高等教育到了全面改革的前夜,不改恐怕是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