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管理 > 专题

BNET Feature Package

The Great American Business Model

迪斯尼落户中国面临的挑战

来源:BNET商业英才网 作者:尹轶男

美国迪斯尼公司在其欢乐文化的背后,是一个产业不断发展、扩充、升级的商业运作体系。从一个绘制卡通形象的手工作坊起家,逐步将经营从单一制作延伸到销售电影、动画片,经营迪斯尼主题乐园、购买电视频道等领域,形成了紧扣市场的巨大生产链,也带动了一个席卷全球的庞大产业。

作为美国文化象征的迪斯尼乐园,能否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开花?这将是迪斯尼乐园落户上海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迪斯尼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文化模式。1955年,沃尔特·迪斯尼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第一座迪斯尼乐园,之后又在奥兰多建立了迪斯尼世界,接着又有了迪斯尼的“海外版”——东京、巴黎和香港的迪斯尼乐园。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将通俗文化与商业消费文化、怀旧文化与创新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恐怕也是迪斯尼乐园在全球复制后遇到的一些问题所在。

迪斯尼文化走出美国,逐渐地减少了怀旧感,更多地具有了美国通俗文化和商业化的色彩,甚至被一些学者称为多了一些文化的“霸气”和商业的“俗气”。尤其是对欧洲的一些文化人来说,他们更是很难接受迪斯尼文化。而对于那些对美国通俗文化不那么熟悉的人来说,其吸引力显然也会很差。由此而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迪斯尼乐园的本土化。

迪斯尼:童话帝国的缔造者

按照迪斯尼的“行规”,此前美国迪斯尼公司在海外兴建乐园,常有开设传媒通道的附属要求,包括电视频道、音像制品和平面传媒落地等,但中国有关部门对此生存疑虑。迪斯尼是综合性产业,在中国国土上表达美国文化,这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政策是一个考验。

基于文化内容,迪斯尼的零售消费品、主题公园、网络等其他形式的衍生产业相继出现,而这些产业都围绕着迪斯尼的动画和真人电影内容而打造,让消费者内心有认同感。迪斯尼强大的发行和后台授权体系更促进了其打通各个产业链盈利的模式。

例如,迪斯尼的电影《爱丽斯梦游仙境》、《波斯王子》、《加勒比海岛4》、《圣诞颂歌》等还未上映的电影片段,这些电影的院线上映安排已经排至2012 年。提前几年可确定档期的前提下,迪斯尼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研发和制作各类消费品出售,提前出现在市场的消费品不仅增加零售收入,也给电影做了大量宣传。而迪斯尼在华发展并非都可以如其在欧美和日本这样顺利,文化依然有些差异,中国消费者认同感不如美国,而且国内引入美国电影需要审批流程,所以很多消费品无法提前生产销售,因为你不知道影片是否可以被引进以及档期在何时。

事实上,不仅中国是对迪斯尼文化存谨慎态度,法国和日本等国亦十分注重防止迪斯尼这种美式文化的入侵。比如,迪斯尼进入日本前期,就面临着因为文化问题而水土不服,后来加入很多日本本土特色项目,连主题公园的厕所都设计成日本风格。

喜羊羊能否复制迪斯尼模式

有人认为,喜羊羊已经尝试了迪斯尼式的美国行销。根据喜羊羊的营销理念,影片的主要出品方对宣传推广不遗余力。上海文广集团13个电视频道、多个广播频率加之新媒体,大量播放宣传片,使得电影即将上映的信息深入人心。

有专家称,喜羊羊的成功从某种角度看,为中国动漫产业提供了营销经验,但与唐老鸭背后的迪斯尼模式仍缺乏可比性。一方面,唐老鸭等艺术形象根植于美国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动漫生产模式,需要经过长期累积,有其整合创意、设计和投融资的独特产业链,而喜羊羊的模式能否在中国动漫产业内成功“复制”,仍需经受考验。

“迪斯尼模式”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启示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用新技术、新模式打造新文化、传播新文化,是一种企业责任,也是中国相关产业持续稳健发展的振兴之路。值得注意的是,喜羊羊的成功令国内动漫产业界精神为之一振。

有专家在谈到迪斯尼乐园的“大陆版”时说,在开发中国市场时,最需要避免的就是做“美国梦”,,目前还没有哪种产品仅凭其美国特色就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连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的肯德基连锁店,约85%的食品都是专门为中国市场而开发的。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美国迪斯尼公司在不断的向海外扩张,向中国拓展已成为迪斯尼公司的一个重要步伐。但是,这套模式是否可以在中国简单复制成功,想在上海成功地显示出它的魅力,恐怕还要看它能不能实现本地化的靓丽转身。

浏览(|评论(条)当前得分:收藏|推荐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