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财经要闻>文章页
国企高管钟情MBO
字号:

时间: 2010-01-05 来源:《新财经》 作者:李研

关键字:收购

郎咸平撰文指出,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大企业存在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他认为,MBO是用银行的钱,变相收购国家的资产。郎咸平的言论,引发了一轮学术界、企业界和媒体的MBO是非之争。

与张裕A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兰在停市前,股票价格最低曾跌至6.5元/股。十年间,股价缩水近10倍。

公开资料显示,春兰集团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MBO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最终搁浅。改制的失败,打击了春兰人的积极性,使得春兰遭遇了人才流失、高管层频繁变动的企业动荡,扼杀了春兰的生机与活力,企业失去了再发展动力。

股吧网站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位股民“恨铁不成钢”的责骂:春兰股权激励方案未通过的结果是,春兰汽车亏损转让,春兰电池发展停滞,春兰股票暂停上市,春兰集团遭遇严重困境。

今年11月,春兰股票恢复上市交易,但已经不再是一家绩优家电企业,而是变身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从绩优到退市,从行业老大到三年亏损,从著名中国家电企业,到为了粉饰财务报表的“房地产公司”,春兰走过的弯路,让每一个关注中国民族产业的人不能不心疼,不能不思考。

“拥有春兰空调,春天将永远陪伴着你。”记者依稀记得十几年前颇为流行的这句广告语。而今,春兰的春天在哪里?
  
格林柯尔:“收购狂欢”原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2004年那场围绕MBO的“口水战”,始于郎咸平教授的一篇《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郎咸平在文章中指出,顾雏军通过收购进入公司管理层,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增大亏损幅度进而压低收购价格。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后来顾雏军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接受调查,科龙事件的真相也得以公诸于众——科龙年报所称1999年的营业收入总额56亿元,净利润6.7亿元原本就是作假!

在顾雏军之前,曾有多个实力买家与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洽谈收购科龙股权。顾雏军当时和政府谈判的重要筹码,正是科龙电器与母公司容声集团之间隐藏于账面之下的大量关联交易,也是其他竞购者不愿意承担的。
资料显示,“顾雏军当时知道科龙的真实资产情况。他向政府表示,如果让他收购,容声集团欠科龙的钱就可以不用还了。”因此,科龙在出售时,在正式的股权转让协议之外,顾雏军还与政府签署了大量补充协议,约定了为容声集团偿债的一系列具体操作方案。

2002年1月11日的上市公司公告中,科龙电器公告了与容声集团关联交易的调查结果,显示容声集团对科龙电器欠款高达12.60亿元。顾雏军为入主科龙所付出的代价,远不止账面上显示的3.48亿元。
可见,郎教授所说的格林柯尔在“盛宴”中的“狂欢”,原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也正是这场美丽的“误会”,最终把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拉进了深渊。

国企MBO:能否再度提上

议事日程

格林柯尔收购“盛宴”的另类落幕,让“MBO就是国有资产流失”的论断哑然失色,也折射出国企民营化的道路远非“翩翩起舞”,而是“步履维艰”。

有报道披露,春兰改制新闻公诸于世的时候,其员工持股计划已基本完成。但是,在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下,改制戛然而止,被否决成为一种必然。2001年初,春兰被告知“这个方案还存在着法律上的障碍,需要进行更科学、更严密、更合理的论证和计算,需要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集体会诊。”到2002年,改制方案无疾而终。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