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套现冲动越来越强”或许已经不是一种预期,而成为一种趋势。今年以来,大宗交易平台上大部分以“跳水价”成交的交易即可成为这一判断的有力注脚。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和投资逻辑都表明,这种趋势短期内或不可逆转。
来自上交所的大宗交易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大宗交易笔数迅速增长,其中突出的特点是价格大幅下滑,大部分股票的折价都达10%左右,其中包括保利地产、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神华等蓝筹股。这表明产业资本已经开始撤退。从草根调查的情况来看,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判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目前一些私募基金开始协助他们融资,而从二级市场套现地方政府所持股票就是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资本套现渐成趋势存在两个逻辑:一是资本逐利逻辑下,资本市场的收益率已经偏低;二是资金供求矛盾背景下,实体经济存在进一步的资金需求。
首先,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股市和楼市一样,分红收益率和租金收益率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甚至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其中,股市中中小盘个股的市盈率已接近历史峰值,而一些大盘股因其成长性和分红较少而缺乏吸引力;楼市方面,部分大城市的房价和地价已屡创历史新高,其投资回报率正在下降。而另一方面,2009年四季度GDP增速高达10.7%,实体经济已经由复苏步入成长轨迹,这意味着实体经济中的机会和收益都将超过已经高估的金融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产业资本暂离金融市场转向实体经济,符合资本逐利的原则。
其次,从资金供求的角度来看。2009年全年GDP增速达8.7%,但这也是建立在近10万亿新增贷款和年增速30%的固定资产投资基础之上。虽然,今年对外贸易有可能复苏,但固定资产项目后续投资仍将需要大笔贷款。据机构估算,2010年新增贷款将下降到7-7.5万亿元。假定由于对外贸易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至20%的水平,根据贷款期末余额与固定资产累积额之比的最低历史经验值(按从严原则)可知,仅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贷款就在6.6万亿元左右。由此来看,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并不会充裕。另一方面,据粗略估计,2010年的二级市场解禁市值就可能达到5万亿元水平,此外还有新增再融资和新股IPO,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也可能已在产业界形成预期。
随着“以经济增加值作为重点考核指标”的央企考核新办法出台,产业资本套现的速度还会加快。根据新规规定,利用闲置资金投资某些非主营或非经常性的业务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不仅对经济增加值没有贡献,还可能因占用了原本可用于增加主业的资源而导致经济增加值的减少,影响到企业的综合考核结果。炒股已成为这些企业的负担。
当然,产业资本现阶段套现可能也只是一种战术或者战略上的需要。待资本市场再度成为估值洼地,收益率杠杆再度向资本市场倾斜时,逐利本性又可能促使产业资本重新回到资本市场。但现阶段,这种条件似乎仍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