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乐超市总部的会议室里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培训。公司董事长张佳乐坐在前排正中央聚精会神地听着演讲,手里的笔还不停地记录着重点,讲到兴奋点时还不时点头赞许。容纳300多人的超大型会议室坐的满满当当。每个人都在专注地倾听。集团总部中高层领导,各分公司中高层,以及门店店长都悉数到齐。这也是自公司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一次。
一周前,总裁办秘书小王就忙着张罗这次会议。董事长下了死命令:集团店长级别以上领导全部参与,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一个不能缺席。只留下这样的通知,至于会议的议题,无人知晓,就连张总原定陪同省里领导出国考察计划都已推迟。可以看出来这次培训非同寻常。
通知一下达,顿时,全公司炸了锅,各种猜测开始蔓延,“公司要发生什么大事?”“不应该啊,目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年初销售额过200亿庆功大会时也没像这次要求这么严”,“到底董事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搞得这么神秘”。各种传言让公司每位员工变得紧张兮兮,这其中,唯有张佳乐在暗自窃喜,因为由他一手导演的这场戏马上就要上演。
由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组组长带队的一行5人来到会议室的一刹那,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个前刚大病初愈的董事长组织这次会议的良苦用心原来如此。
成就英雄
“可以说,90%的人之所以停不住奔跑的脚步,都和他们的金钱观有关系。他们把金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而人们对金钱的贪欲是无底深渊。追求金钱无止境,一旦你的头脑被金钱所左右,你就踏上了赚钱的不归路,你的脚步便很难慢下来,生活就很难轻松快乐。” “健康永远是排在第一,金钱再多也无非是一后面的零。只有这样想,你的脚步也才会自动慢下来。”健康专家的话点到了包括张佳乐在座的很多人的痛点。
从22岁下海经商,到28岁赚到自己的第一个100万元,到29岁创建第一家超市,时值今日,46岁的张佳乐已成为拥有一家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的大型零售集团,两家上市公司。旗下涉及业态包括大卖场、标超、百货店、家居建材超市以及商业地产等。从22岁下海的毛头小子到今天身价超过200亿,张佳乐上了淘金的快车道就再也没有停下来。
1985年,时值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刮起了一股“下海风”,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市经贸委的张佳乐,每天过着“一杯茶,一只眼,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生活。不谙于世的张佳乐自然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没呆一个月,张佳乐就坐不住了,也被“下海大军”拉下海。那一年,他正22岁。
大学时学经济的张佳乐对市场出奇的敏感,这也让他在“下海”的大潮中游刃有余,当然也有呛水的时候。
1990年,广东东莞诞生了国内第一家超级市场。多年的下海经商经历,让张佳乐觉察到,未来,在中国市场,超市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张佳乐不会放过身边的任何机会,经过综合考察和市场分析后,1991年,由他一手创办的佳乐超市在其家乡A市成立。跟随张佳乐一起创业的刘总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在东奔西跑,找关系,选位置,做投资回报计划。三个月,张总每天平均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
佳乐集团发展至今,经历了两次大的飞跃。2000年,作为本省重点扶持企业,在省里有关部门的撮合下,佳乐集团托管本省的国有企业万盛集团,包括旗下的3家百货店,及30多家标超。两年后,正式纳入佳乐集团,佳乐集团由此也迈入了全国大型零售“中央军”的行列。
上市一直是埋在张佳乐心头的一个夙愿,为了上市,张佳乐带领团队筹备了整整两年,那段日子,一周有5天泡在酒桌上。2006年,公司零售业板块在香港港交所上市。有了资金市场这个有力平台,佳乐的发展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也为后来的收购世家建材连锁超市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公司做大了,张佳乐还是有忙不忙的事,他在筹划公司未来的发展。
大难未死
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资的全面开放。中国本土零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各区域零售企业开始加紧“练功”,另一方面很多零售企业也开始了新一轮扩张,只有做大了才能和外资零售巨头抗衡。一向谨慎的张佳乐也掉进了这个“陷阱”。
2003年一年的时间,佳乐新开大卖场20余家,标超30家,这其中大部分资金都是依靠占压的供应商货款。加紧开店的同时,张佳乐还把触角伸到了高风险,高回报的房地产。然而,疯狂开店以及多元化的背后,公司资金链开始紧张。一些嗅到“气味”的供应商开始减少供货,甚至停止供货。“佳乐资金链出了问题”,一传时,十传百,大批供应商开始围攻佳乐,部分卖场还出现了供应商哄抢事件。一时间,佳乐陷入空前危机。
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笼罩在张佳乐的头顶,佳乐集团该何去何从?需要张佳乐做个决断。警醒过来的张佳乐这才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一方面联系买家处理掉公司的酒店物业,另一方面,派要员与供应商代表谈判,请求给予半个月时间。好在,早已盯上公司酒店的B公司以一个低廉的价格收购,佳乐总算躲过这生死一劫。张佳乐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果说这次的教训是对佳乐盲目扩张的一个惩罚,那么,早在2001年公司的高管集体辞职,对张佳乐而言更可谓是釜底抽薪。先是其胞弟撤走了公司20%的股份,然后是包括公司营销总裁和财务总监在内的5位高管离职。人事的“多米诺骨牌”也陆续蔓延到各分公司,离职的高管还带走了部分分公司营销骨干。一时间,张佳乐变成了孤家寡人。在这场零售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张佳乐败下阵来,这次打击让张佳乐心凉,本以为固若金汤的“人才碉堡”顷刻间被击跨,张佳乐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这件事过后,张佳乐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一个人在郊区找了个小屋,窝在里面整整想了半个月。
沉痛代价
长期的无规律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巨大的压力破坏了张佳乐的健康。40岁时,就开始掉头发,早上起床时,枕巾上就沾了好多头发,洗头时,头发一绺一绺地往下掉。现在,张佳乐已成了“葛优第二”,这也是公司员工给他的封号。
每次开会前,秘书小李总要想着放一个烟缸在他的桌前,跟谁张总这么多年,每次打扫烟缸的时候,看着满满的一烟缸的烟头,小李的心很疼,“张总每天有忙不完的事,就这么吸烟,真怕他身体吃不消。”从刚开始招待客人时偶尔一两支,到现在,每天两包多烟,喝酒的时候烟吸得更加厉害。各种疾病由此也接踵而至。
急性咽炎犯病的时候,晚上一夜睡不着。嗓子眼干得咽口唾液都能把人从睡梦中折磨醒。可是,“很难戒了,她(烟)快成了我的第二夫人了。”妻子每次提到戒烟的时候,他总是拿这句话来敷衍。
2009年初,张佳乐得了场大病,这场大病让他在医院足足呆了一个月。要在平时,连医院门都不愿踏进一步的张佳乐这次“老实”多了。什么头疼、感冒发热,只要自己还能扛,他从不去医院。一向给公司灌输执行力的他,在自己的就医方面,却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是这次住院,顺便做个globrand.com全身检查,张佳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肺癌晚期。
此时的张佳乐反而变得一身轻松。
“如果忽视健康,名声再响的名字最终也只能刻在倒在岗位的纪念碑上。”这是张佳乐在培训会上的演讲,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员工,也是在告诫自己,只是感悟似乎来得有点迟。
点评:长命功夫长命做
每给人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实际上,当你意识到身体的时候,往往是你力不从心的时候。零售业的门槛低,夫妻老婆店,从批发市场找点柴米油盐,就在自家门口摆个摊位也就可以开张了;同时竞争非常激烈,价格透明。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能做到的就是比别人更辛苦,更用心,于是老板们亲力亲为,零售人经常自我解嘲说“起的比鸡还早,下班比小姐还晚”节日时候别人休息,而对于零售人来讲,往往就是最忙的时候。总之,辛苦和乏味的生活几乎是零售人的宿命。
零售企业的老板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的休闲起来?个人觉得,在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可能性还不大。一方面这几年是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你不去抓别人就拿走了,发展,扩张,上市,做大,所以成功的老板停不下来;另一方面零售业是一个利润率很低的行业,成本和费用的控制非常重要,所以需要长期和细致的工作,把自己投进去似乎是老板们的必然选择,于是不少人在坐上了财富的快车,也走上了健康恶化的不归路。
文中的张老板的“幸福生活”,在零售企业中并不鲜见。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两年前,我的一位旧同事自己当了老板,与人合伙开了一间社区超市。毕竟是自己的生意,精神头就完全不一样了,早上4点多带上两个人到50公里开外的菜市批发市场去采购蔬菜,上班到中午休息两个小时,晚上基本干到9点以后。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问他为什么自己去采购蔬菜,原因是他自己亲自去的话,每天的成本要低近千元,一个月就是三万元,比他给人打工的时候工资还高好几倍,不自己盯着是不行的。但是只坚持了十来天,还是坚持不下来了,住进了医院。两年下来也赚了些钱,但身体大不如以前,最近的检查结果是得了糖尿病,于是将辛辛苦苦开的店转手出去,开始了半退休状态。“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否一定要赔上自己的身体去获得成功,是企业家一定要平衡的。
连锁经营的基本原则是专业化,标准化,简单化。只有操作简单了,才能迅速扩张,才能请人工更便宜的员工。所以,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以职责,标准,流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让制度去管企业,让老板自己能脱身出来。再有就是有良好的培训体系,我接触过的中小企业老板往往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只有企业到了一定规模才可能有培训体系的问题。其实,只要有一个下属,也存在培训下属的问题正是由于员工缺乏培训,老板才会更辛苦。最后还是要有比较清晰的绩效管理体系,要员工跟着你干总要有点理由吧,干多少可以有奖励,干不好要如何处理,都应该非常明晰。简单点说,就是让员工明确知道干什么(标准),怎么干(流程),干到什么程度(标准)干好干坏了会怎么样?(绩效管理)。在这些方面完善后,才是充分的授权和监督机制的建立,老板才有可能“无为而治”。
零售人还要面对的是心理的疲惫。零售行业工作的重复性非常强。我自己担任店长的那几年,基本是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的:早上到店门口开门,然后组织员工打扫卫生。等到一定时候开上音乐,“各位顾客早上好,欢迎光临某某超市,在这个美好的早晨,由于您的到来让我们的门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后就是开收银机,巡场,补货,中间不免还有解决一些顾客的投诉,总部的领导们也回打电话来给一些指令。晚上在“回家”的音乐声中下班,手机是24小时开机,一个月还总有那么几次被电话吵醒,是派出所的电话打来---因为门店报警系统,于是还有打醒精神跑回门店,查看情况,虽然往往都是误报,但还是要去的。在门店呆的时间长了,更多的是心理能否继续承受。
但调整的方法不是没有,那就是努力将重复单调的生活变的有趣一些,比如每个月搞搞竞赛活动,或下班后同事们去搞搞烧烤开和PARTY。最好的方法,还是找一个长长的假期去恢复,逃也似的玩上一段时间,回来后总能再兴奋一些。还有就是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彻底投入的运动,最好让自己上瘾,比如打羽毛球,爬山等。
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做完。创业初期,不亲力亲为几乎不可能,但也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老板就必须从前线走到后台,于企业正常运作有利,于自己身体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广东人有个说法,长命功夫长命做。零售业本来就是一个“长命的功夫”,要做好,企业老板的“长命”就成了前提,健康的身体就是必须要保证的了,这是个简单不过的道理。
|
欢迎与globrand(全球品牌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王山,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资深零售管理专家,咨询师,培训师,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安交大工学学士。有15年零售行业工作和管理经验,是南中国百佳早期的金牌店长,先后在百佳、华润万家、深圳农产品民润超市、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业、东莞光大公司等担任营运经理,营运总监和副总经理等中、高级管理职位。06年6月创立通达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07年9月成为北大纵横合伙人。联系邮箱:wangshan@allpku.com 进入王山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