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明道”,这4个大字仍悬挂在TCL集团掌门人、董事长李东生办公室的大墙上。他参悟其中内涵,己经用了不止10年。 TCL集团从1999年杀入越南市场算起,2009年恰好是其国际化10周年。过去10年,TCL国际化的跌宕起伏,特别是被业界看作是国际化“失败案例”的两次跨国并购,令李东生感触良深。最近,他对媒体表示,“国际化是包括TCL在内的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但是否要像TCL这样进行跨国并购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跨国并购是运营风险最高的。” 于是,李东生转换思路:攘外必先安内。他认为,“凡是国际化运营做得好的企业,如三星、索尼,其在本土市场往往都拥有绝对领先地位,TCL要想在国际化道路上走得更好,就必须在彩电、手机等主营业务上取得国内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 不难看出,李东生希望TCL能复制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轨迹,其目标是在未来夺取国内市场多媒体和通讯产业的绝对“龙头”地位。情急之下,李东生和他领导的TCL集团作出了一个令业界震惊的决策,那就是联合深超共同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建设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笔者认为,脱“险”不久的TCL又下了一着险棋。它至少面临以下三“险”: 第一“险”是资金。在中国市场平板电视销售大爆发的2009年,TCL多媒体前三季度的国内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约40%,但其液晶电视在国内与创维、海信等主要对手的竞争没有占到上风。而且,全球金融危机也延缓了TCL多媒体和TCL通讯扭亏的步伐,东欧等国货币的贬值让TCL多媒体的欧洲业务继2006年重整后再次陷入了停滞,其北美业务也是直到2009年第三季度才实现了第一次盈亏平衡。 问题还在于,经历了2006、2007年连续2年亏损,险些被退市的TCL集团(SZ,000100),可谓大病初愈。2009年上半年只实现利润2.5亿元,同比上年减少49.33%。在这种情况下,要筹得巨资上马液晶高世代生产线,实非易事。但李东生认准的事,九头牛拉不回来。有两件事可窥端倪:一是2008年在惠州建设的液晶模组项目,其定向增发方案在股市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下,TCL不得已多方筹措自有资金;二是由于没有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在去年4月完成的为液晶模组募资的定向增发中,李东生不仅自己倾囊而出,还动员其胞妹李海英“大出血”,共掏出超过4亿元巨款来参与认购。如今,李东生再度把身家命运与液晶项目绑在了一起,大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和豪情。 第二“险”是市场。液晶面板代数越高,说明技术水平越高,6代及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被称之为高世代生产线,它们才能生产出用于26英寸及以上的液晶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