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女王徐静蕾在自己的电影中画出一个大饼:身处国内一线大城市,只花两三年的时间,闲时谈谈情说说爱,忙时吵吵架发发功,就能从月薪三千的小职员爬到开跑车出入BALL场的高层管理位。我们说,这是童话不是实话。在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持续增长的情况下,白领群中涌现的一股思潮倒是:逃离北京上海广州,扎根中小城市。尤其是在广州,周边的城市发展蓬勃,吸引了不少白领去安放青春,一来降低人生风险,二来提高幸福指数,总比早晚挤塞在大城市的高速路上要好。
广州往东,春暖花开
踏入五月,阿诚在惠州某民营企业工作就刚好满一年。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当初选择离开家乡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上班,他思前想后,家人当中也有不少反对声音,认为他应该稳守在大城市,胡乱到小城市“赚快钱”会毁了前程。
从小学到大学,从走路到坐地铁,不过是转换了交通方式,阿诚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会在广州度过,但现实却不是这样来铺排。2002年,他踌躇满志地从本地一所名牌理工大学毕业,修读环保节能的相关专业,在当时来说相当新锐,本来以为找工作绝对没问题,但却处处碰壁,蹉跎半年之后,勉强在一家市郊的民办技术学校谋到教师一职,待遇只能说是一般,他打算“骑牛找马”,找好机会再跳槽。
工作一直在找,但却没有一份是顺心的,但阿诚没有泄气,他利用课时之便,充分研究大学时的一套环保理论。几年下来阿诚逐渐掌握了一门节能技术,他深信可以运用到实践当中,于是便和旧同学合伙,准备将技术推销到一些小型公司,不仅可以创收,还能学以致用,绝对一举两得。在推广的过程中,他被介绍到惠州某民企去试验,对方试用半年之后,觉得效果相当不错,便开出优厚条件聘用其担任物业部的总监,专门管理环保节能项目。
阿诚考虑得非常仔细。薪酬条件很吸引,是现在收入的两倍以上,而且工作比较稳定,不需要再四处奔波去推销技术,可是一旦离开了广州就很难再回来,尤其是想再到一些大企业应聘,就算是曾担任“物业部总监”,自己的工作履历也没太大优势。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家室,当时他刚结婚不久,还跟家人住在老城区,如果到惠州上班就意味着夫妻两人异地相隔,不太方便。
最终让他下决心的还是跟妻子一起看楼的经历。当时是09年4月份,广州的房价还处于低迷期,他们希望能在市区买一间两房的二手房,但稍微新一点的房子,均价都在两万元/平方米左右,不算首期,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吃不喝,只能勉强买到半个多平方米。朋友便介绍他们到东面的市郊看房,简装一手楼的价格不过六七千。阿诚在二十楼的阳台上,往东眺望,中介告诉他,那边的高速路就是去惠州的。第二天,阿诚便答应签约,不仅将自己“卖”到惠州去,还买了东郊的房子,本来准备的首期有多余的,购置了一台十万左右的车,他算过账了,就算把发改委的油价上涨令都算上,他的交通费还是远远追不上大城市的房价暴涨率。
知人善任 “小”材大用
其实很多地方企业都眼红大城市的“剩余”人才,每年都有大批的专业人员从大专院校毕业,但他们只顾着拼命抢占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对中小城的职业空缺不闻不问,就算地方企业开出优厚条件,也难获青眼。正如阿诚这样的专业人才,如果不是面临着生活压力和现实问题,他也不一定肯“降尊纡贵”到地方去。
珠三角一些地方企业的人事主管也对招聘不到专业人才而头疼,他们都清楚,如果能在大城市大企业的应聘空间中捡到漏,一般都会创造不错的“人才”效益。NANCY在自家的民营企业担任人事主管,她曾留学欧洲,也在深圳的跨国企业担任过培训主管,但最后还是回流到二线城市就业,在招聘工作上,她就主张到大城市去“挖人”,她的信条就是“就算付出更高的代价也没所谓,因为人才会带来双倍的效益”。
NANCY对具有大城市生活、工作背景的人员情有独钟,理由有三个:一是在大公司工作过的人,他们具有更好更正规的工作习惯,能将正面的工作情绪带到团队中;二是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好,聘请他们担任部门的主管,比较能够服众;三是眼界比较宽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虽说是在小地方工作,但视野越开阔,动作就能比人更快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