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兼并突击手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5-18 来源:环球企业家

关键字:协议并购

连续不断的收购让软件外包公司大展迅速获得了规模效应。经济放缓时,这个“瞬间造城者”会消化不良吗?

与此同时,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并购整合也正暗流涌动。海辉软件、天海宏业、科森信息三家公司合并组建海辉集团,软体动力收购联合创新⋯⋯在这个以规模制胜的行业里,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合并重组,以求壮大力量在全球外包舞台上与印度企业一决高下。

在这股并购浪潮中,大展动作最为频繁。“在业内一提起大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并购,疯狂并购。”一位分析师表示。

建筑师”梦想

2008年,大展的并购动作开始减少,物理的并购相对容易,但真正内部的消化却才刚刚开始,且其复杂程度超出想象。“并购就是11,但是文化不一样,做法不一样,很可能就内耗掉了,2都达不到,更别说大于2了。”李锦成坦言。

作为ICS的高管,何小岩还清楚地记得并购后和大展第一次合作时的“郁闷”。并购后不久,大展就接到ICS原来老客户奔驰汽车的一个软件设计项目,作为并购之后的首个项目,大展决定直接让中国方面接手—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

当时摆在何小岩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把所有较为高端的客户需求分析、整体架构设计、质量监控等工作都在德国前端由ICS的员工做好,让中国后端制作简单的编程。另一个办法则是冒险把所有的业务都拿给中国后端完成。在这两个选择面前,不论是ICS还是大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冒险。

这源于并购之初双方都想把“泥水工”培养成“建筑师”的梦想。在何小岩看来,无论中国后端的同事把技术做得多么深入,终究只是软件外包产业链条中的“高级泥水工”。“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建筑师,懂得如何去设计。”何表示。

这与ICS跟大展并购之初的设想有关,ICS并没有把中国作为一个单纯节省成本的地方,而是想通过欧洲成熟的软件理论、工具、方法论把中国软件业带起来。尽管何小岩相信中国方面的潜力,但他们担心的问题,还是提前到来了。

最让何感到“郁闷”的是沟通问题。在德国前端,何小岩感到与客户的沟通往往非常顺畅,但与中国后端的沟通却颇为费劲。“对于一群陌生的德国同事,中国同事存在这样的顾忌,这个我问他,他会不会觉得我很烦啊,会不会显得我很无知啊。”何发现,中国同事不爱问问题的工作习惯时常导致“方杯子”的事情发生。他说,“客户需要我们做一个杯子,但是中国后端做出来以后是个方杯子,客户不满意。”

为了尽快缩短磨合期,大展开始让ICS和中国方面互派员工一起工作,让其建立起初步的了解和信任。同时,大展还在每个功能模块上建立起由前后端组成的工作小组,这样就避免了前端把任务直接甩给后端的弊病,让其在每天的工作中都有互动。何小岩深知,软件行业靠的是人,人的效率受感情、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经过半年的努力,中国方面20多个员工终于独立完成了奔驰的项目,让奔驰负责此事的项目经理颇为惊讶。这也让何小岩坚信,中国软件人才是有激情和潜力的,缺的只是带路人,自己要做的,则是把现代软件的理念、工具、方法论等国际一流的东西带给他们。

尽管仍有中国同事不能理解从“泥水工”成长为“建筑师”的意义,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展的高速成长。过去几年,这家公司每年都保持着40%左右的增速,利润率则维持在15%

“经济好转之后还会继续并购,单靠自身的增长扩大规模还是太慢了,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快发展成上万人的公司,跟印度的竞争才会好一些。”李锦成表示。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