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 文章页
家和智能:物联网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
字号:

类别: 战略管理 时间: 2010-06-14 来源:《创业邦》

标签:创新战略

家和智能

主持人:谢谢冯总,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今天的舞台交给我们最勇敢、最有勇气的创业者们,今天的比赛将会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将有会10个项目在这个舞台上进行演示,而下午有11个项目来进行同台的PK.在座的前面大家看到的两排是我们的评委嘉宾们,他们是红杉资本的中国基金的投资经理曹毅先生,蓝驰创投投资总监丁钢先生,上海永宣付利军先生,华威国际集团投资经理谷岩,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姜皓天先生,IDG资本投资经理劳逸华先生,高通风险投资部投资经理李研,KPCB合伙人李立伟先生,DCM董事合伙人卢蓉女士,联想投资执行董事沙重九先生,斐然资本创始合伙人吴韵秋女士,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赛伯乐中国投资副总裁赵敏先生,每位嘉宾肩负的重任将会是给这21位,项目来执行把分和评选,项目的总分数为十分,最低分数为零分,他们将会根据项目的成长性、创新性、团队以及整个市场的规模进行评分,今天将会选出名获奖代表杭州参加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的总决赛,掌声有请第一位参赛项目公司,他们是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

(项目展示环节)

各位来宾,各位评委,早上好,我来自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很高兴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公司主要从事的事业,我们是专注于无线传感网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产业的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这是我们目前的企业定位。我们认为,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的走向一个充满泛载计算的信息化社会,我们整个世界将会变成一台巨大的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将无时无刻不在处理海量的数据,并把这个服务结果给人类,这个数据的来源将不同于现在,它将主要来源于,我们对周围的物理世界的自动的感知,这就需要用到传感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说到物联网技术大家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但是我可以有三个简单的数据,来概括一下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十年之内,大规模的普及,上万亿的高科技市场还有30倍的于现在互联网产业的规模,这里还要告诉大家,我们家和公司在2004年下定决心从以前成熟的自动化控制行业转型到这个上面来,我们可以说是国内产业化的先驱,但是我可以保证我们不会成为先烈,为什么?因为在这6年时间里面,我们逐步地把我们的重点定位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一端,也就是终端产品制造和研发,也就是无线传感模块和无线传感网络的主网技术,为此我们打造了一个平台,系统阐述了无线传感网的技术体系,并在技术体系内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项技术,比如说我们大规模的主网技术,比如轻量级的编码技术等等,我们形成了符合多个行业特点的专门的解决方案,我们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和经营团队,我们参加了国内国际各项标准组织,参加了工信部领导下的国家传感网标准的制定,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家和公司的企业优势和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我想可以保证我们公司在物联网的大潮中不被拍死在沙滩上,在过去的两年当中,我们把物联网技术引入智能电网和建筑节能两个行业,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了技术的产品化和规模化,我们在这两年的时间内逐步地完成了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试点工程,并在今年完成验收,我们的架空输电线路的检测技术,达到了国际的领先,我们也认识到物联网发展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传统企业,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和提升他们的价值,以他们的成功来达到我们的成功。我们争取做一个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企业,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为浙江万通开发了排压检测系统,使原本万通一个原本仅卖7毛钱的一个气门嘴能够卖到一百多元钱,我们实现了他们产业的产值百倍的增长。我们秉承这样一种助他人成功的理念,我们发起了Unit联盟,通过联盟,我们希望能够和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合作,把物联网技术深入到一个又一个行业的细分和超细分市场。以此来完成家和产品的规模化和行业布局,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打造家和的物联网的数据的平台,发觉数据的力量,数据的价值来提供新一代的信息化服务。我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不是2004年的企业,我们离开了最初的懵懂的混沌的时间,我们站稳了脚跟,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理念,已经站在国内行业的前面,我们希望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向已故的美国施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所说的那样,能够融入并消失在人类的生活当中,我们在此诚挚地邀请在座的来宾能够和家和一道,加入共创物联网未来的行业当中,我想时间会证明你今日选择的正确,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演示,接下来我们九分钟时间,交给我们的评委,看大家有什么提问,可以向我们的创业者来提问。

于扬:昨天也特别高兴去你们公司看了一下,方总也给我们做了介绍,昨天因为时间关系,也没有特别展开,还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国家对职能电网的改造,怎么规避可能的政策的风险,好象从昨天的介绍来讲,智能电网对你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如果说整个智能电网更多的采用这个技术,毫无疑问,对你们的家和公司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如果不能采用的话,毫无疑问投资风险比较大。

我从两方面我来回答于总的问题,关于这个项目在目前的阶段对我们家和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找到的第一个突破口,它的规模比较大,能够形成物联网第一波大规模的应用,但是我想说的是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并不在一个智能电网上,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突破口只是在于它比较有明确的需求,比较能够先期的进入,我想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还等待我们挖掘,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方面政策上的风险的确存在,但是做这个项目我们做了二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我们经历了政策的调整,但是目前来说,我们可以比较放心的是国家已经开始在智能电网行业优先推无线的方案,比如说它在抄表行业里面,在北京市目前已经放弃了以前载波的技术方案、解决方案,因为载波有它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无线能够解决,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谢谢!

李立伟:两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因为我昨天没有参加演讲,有一些基本东西我要了解一下,就是目前通信的网络平台上基于什么?无线是基于运营商的无线网络还是建立自己专用的无线网络。

我们的无线是一个本地无线的概念,不是无线的公共网,我们不需要向移动这样去大规模地这样建机站,我们只是在本地解决问题,我们的无线技术可以归纳到一个无线传感网的领域里面,它走的是一个以低带宽的本地的主网,它的覆盖范围不是很大,但是可以作为一个现场,相当于最后的50米这样一个现场的控制。

李立伟:所以就是一个终端的一个小的无线网络,你们现在的Unit能够联系吗?

我们在网关层面可以进行一个互联,这样的话,主要的技术问题在于在网关层面能够把这两种通信协议进行一个解析,然后进行一个融合。您刚才说得没错,我们的Unit和C2B应该说是一个竞争对手,只不过Unit是一个联盟来推动,而我们的Unit目前为止是我们企业私有的。

丁钢:我请教一个问题,你们在智能电网方面有哪些应用。

您问的是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我们在用电、输电、配电方面都有自己的产品,在用电方面是AMR的抄表,就是用户的电表数据。

丁钢:要改变电表?

不需要改编电表,如果你是数字表,有一个接口我们只要把我们的模块接上去就可以了。现在按照国网新的标准,电表已经做出来了,很方便只要打开外壳插上去就可以。电表就是采集器,然后在我们的输送电领域,我们主要一个产品是架空高压线快线检测,这个主要用于高压线动态这个一个调度,增加输送电的电流的这样一个调度,我们采集的数据,电力公司做一个依据,在变电站有一个温度的监测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保证电站的安全运行。

丁钢:采不采用你们的系统是在什么层面上决定的。

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比如南方电网他们的集团公司的层面上来决定的。

沙重九:能不能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描述一下你的核心技术和壁垒。

我们的核心技术是我们适应于各种行业的大规模的主网协议和无线模块,我们的壁垒来源于各种行业的封闭系统的行业壁垒。

沙重九:现在是一个私有的协议,比如说国家电网的会不会采纳你的协议,这是不是就很关键。

在我们目前的项目推进当中,基本上没有碰到用我们公开协议的要求,它只需要我们把我们的原理讲清楚就可以了,至于以后会不会要求我们公开,我想这个没有问题,到真正的那个时候,我们公司愿意把我们的协议进行公开。

付利军:因为你的私有协议增加的成本大概是多少,会不会影响你的规模化,如果没有规模,你的成本反而会更高。

我们的节点,现在一个普通的节点,我说的是没有附加设施的节点应该是在60元到100元左右,我们的协议不会增加,因为我们走的是一个规模化的效益,我们的协议不会增加我们的节点的成本。以后的升级换代也不会。

付利军:因为你是一个私有的协议,无论你的芯片、模块无法采用批量化、低成本的产品,必须定制开发,这样成本会提高。

不是的,虽然我们是一个私有的协议,但是我们采用的芯片,我们采用的芯片、元器件都是通用的,商用的。

李研:我想请问您一下,您这私有的协议和美国的C2B协议相比有什么优越性,您的芯片是这边制作还是采购的。

我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芯片是MCO采购的,因为我们国内没办法制造,我们的模块就是把这两个芯片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通讯模组,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还有一个问题我想时间已经快道了,我们可以会后交流。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的演示,李总,听了他刚才这样一个演示,您对他这个项目,有什么担心,或者您觉得对它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点评和建议。

李立伟:其实我的顾虑刚才在座的几位已经提到了,最大的就是私有的共性的协议,这个在物联网不可避免会走到标准化的平台,物联网很广泛,是一个互相连接的前景,目前做电表,抄表用于私有企业是可以的,但是未来的前景是不局限于这里的,这个方面如果各个层面能够连接,那这个标准的协议就变得非常重要,还有一个非常顾虑的是一个成本的问题,如果是私有协议,无论是芯片模块的成本和标准化的大规模的采购相比有一些劣势,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地方。

主持人:是不是这种策划协议,也正是它的特点所在。

李立伟:除非它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即使是这样我也非常担心。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