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财经>财经要闻>文章页
刘煜辉:我国资产泡沫吞噬劳动力红利
字号:

类别: 国民经济 时间: 2010-06-18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刘煜辉

关键字:网络 金融危机

5月份是欧洲债务危机急剧恶化的一个月,欧美各国将陷入短期通缩。救助计划附带的财政紧缩有可能把该地区经济带入恶性循环,因为财政收缩意味着家庭福利的削减、需求衰退,经济增速减速甚至负增长。不能把板子打在劳动者身上,事情的根源是中国长期靠货币驱动的泡沫经济产生的恶果。

5月份是欧洲债务危机急剧恶化的一个月,欧美各国将陷入短期通缩。面临冲击,各国政府采取的依然是“放水冲沙”、“以债养债”的办法,即仍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政策,这种政策可能会维持很长时间,包括债务货币化的过程也会加剧。

欧债危机救助前景难确定

与2008年的金融海啸相比,这一次危机以及政府的救助计划显得更曲折。欧美经济在经过十几年的高福利政策后,政府债务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上次危机采取的救市政策加剧了这种情况。大量私人债务转化为政府公共债务,使投资人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和信用产生了怀疑,导致国债利率激增,而利率激增反过来对投资和消费形成制约,冲击实体经济,最终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危机的救助依然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通过债务负担转嫁掉。现在每发行一个美元所带来的利益损害,70%将会由海外美元持有者分担,这相当于对全世界美元持有者征税,这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赋予拥有铸币权国家的特殊优势。

欧债危机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反弹的持续性,投下了很大的阴影。救助计划附带的财政紧缩有可能把该地区经济带入恶性循环,因为财政收缩意味着家庭福利的削减、需求衰退,经济增速减速甚至负增长。

今年还不是希腊债务偿还的高峰期,希腊2010年的债务是150~160亿欧元,后3年每年都高达300多亿欧元。在负担加重的情况下,希腊是不是能够如愿地达到紧缩财政的救助条件还未知。从目前希腊等国家民众对收缩政策的表现看,经过高福利的发展政策,以所谓“自由人权”标榜的欧洲文化去承接通缩痛苦的能力比较差。所以,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是否能把欧洲拖出来还未知,欧洲债务危机后的复苏,以及救助前景还很不确定。

美国还未找到新增长动力

美国也一样,目前数据的改善只是一个幻影。美国房价在几个月微弱的反弹后,现在又转头下跌。因为家庭要去杠杆,被银行接手的房屋在过去一年里激增了500万栋,预计未来两年内还将翻倍,这些“影子库存”压制了美国房价的反弹。

如果没有房价上涨的支撑,美国的经济复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还没有找到另外一种像网络革命那样的经济增长动力。当一系列超强度的短期刺激政策走完后,导致危机爆发的基本面问题仍会浮现出来,并成为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经济形态的主导性因素。尽管美国经济崩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不死不活”、“维系低增长”将是未来美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最有可能的状态。而因为有货币的支撑,尽管需求不振,能源和食品的价格也很难掉下来,还将面临“胀”的压力。

资产价格不再可能会出现金融风暴中“断崖式”的下跌,甚至在流动性充沛的环境下,一旦货币派生的速度有所加快,还有可能把价格托得更高。从某种角度讲,欧美货币储备国家的日子要比新兴市场国家好过得多。因为在生产国将面临生产成本高企、需求不振的问题,企业的利润缩减使未来资本支出的意愿下降,投资放慢就业不振,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就没办法提高,消费转型就成为一句空话。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出现数起要求增加工资收入的停工事件,很多人希望能够打通这样一种逻辑:工资上涨,劳动者可以有更多钱消费,这样可以刺激需求,企业利润就会改善,企业也可以长定价,转移这部分成本,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是,往往这是不可能。因为工资的成本在企业面临的总成本上升中只是一块,还包括输入型的成本上升,在全球流动性的汪洋大海中,对中国企业构成很强的外部输入型的成本上升。可以想象,身处油价80美元/桶和铜价6000美元/吨左右的中国制造是何等艰难。

资产泡沫吞噬劳动力红利

在国民分配的大格局中,整个劳动力报酬取决于就业与工资,一旦工资增长的速度或者生产成本上涨的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就会使企业利润减少、企业投资意愿减少,就业需求降低,国民报酬的份额不能提高,对于消费就起不到正向作用。

但是,不能把板子打在劳动者身上,事情的根源是中国长期靠货币驱动的泡沫经济产生的恶果。按照原来的测算,中国的劳动者红利至少可以延续到2015年,也就是到2015年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但是为什么好像到今天就撑不住了呢?这实际上是中国这么多年靠货币超发所致泡沫经济的恶果,其大幅吞噬了中国的劳动者红利。最近要求涨工资的停工事态,似乎已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提前到来。因为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城市生活成本的抬高,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在下降,已经到了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被迫地推动涨工资。

用行政手段倒逼涨工资,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甚至下降,因为对企业来说,不可能通过内部管理完全化解成本压力,这就是所谓“滞”的根源。另一方面,因为货币不收使成本不断上升,这两种搭配很不好,会形成所谓的“滞胀”——不是讲经济停滞,或者负增长,而是增长的动力大幅趋弱了。

单从5月份CPI的数据看,通胀很温和,因为环比较上月有回落,但是并不意味着经济中实际的“胀”减轻。关键是“胀”本来已经很高,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真实的东西可以反映出来,无论是我们出境的体验还是接待的外国朋友,大家都为当下中国的物价之贵叹为观止。

对于3%是加息“临界值”的说法,事实上货币当局并不看重CPI的数据。中国加息为什么迟迟出不来?只需看一看去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包括4万亿的投资和天量信贷主要流向哪些部门,就明白其中的玄妙。

加息直接对应的,是那些建立在未来十年房价增长的地方政府的平台贷款会化身成银行的幽灵。作为银行,储户的利息率在更长时间被压制在低位,使银行天然的利差可以持续,相当于储户部门间接地不断在为银行部门注资,这跟汇金一次性注资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银行至少能够为未来可能的坏账率上升争取时间和储备应对的弹药。可以说,银行和政府作为中国经济最强势、最具决定性地位的部门,对加息的意愿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

虽然中国经济政策变量对真实经济状况不具备反应能力,但是既然大家认同加息与CPI之间的关联,也不排除货币当局在不久会“表示”一下,只是要形成连续的真实调控性动作,基本不可能。(作者系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