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伟光的人物就是去沟通,把过去“受过伤”的渠道商重新拉回身边】
“巧克力”、“棒棒糖”、“曲奇”,如果评选印象深刻的手机广告,LG这些别出心裁的新鲜词,一定可以入选。即便在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的今天,这家韩国公司的清新时尚路数,仍显得前卫而另类。
不过,这或许也是出于无奈。在其全球手机市场于2008年开始挺进前五之时,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LG当时的份额还远在前五名之外;2008年上半年,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为2%。
“我们不是LG在中国,而是中国的LG”—LG曾希冀以这样的亲切口号打动中国消费者,但很长时间内,他们却都失意于中国市场。
转变或者挣扎,自2009年开始。LG在中国市场砸下10亿元人民币,希望能在这个激烈角逐的市场上,换取更多回报。
基因流弊
作为LG中国区总裁,赵重凤完全清楚,2009年之前LG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最大问题在于渠道,没人愿意和LG合作。但他无能为力,时任LG手机通信事业部总裁的李长和刚刚接管中国市场,作为一个韩国人,李长和甚至还不曾到过中国的许多城市,更不知道中国的“山寨主们”怎样玩手机。
尽管如此,倚重韩国本土高管依然是LG的传统。对此,之后接替李长和的现任LG手机通信事业部总裁的任伟光有过一番比较—任之前曾经在欧美等不同风格的跨国公司工作过。他对《中国企业家》解释说,韩国企业天生面临语言沟通的难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欧美公司在进行全球化的过程中,语言方面几乎不存在障碍,非常容易找到既了解本地市场又能跟总部沟通的人才。但在韩国,由于母语的原因,英语的学习难度很高。一份报告中称,韩国是东亚国家中用英语沟通最难的国家;韩国的本地报纸也评价说,韩国是个“不会说英语的‘英语共和国’”(指国民学英语很努力但收效不大)。
但在进行海外开拓时,韩国企业必须输出大批本土人才,甚至包括一些基层人员。这些外派人员同样难以了解所在市场,所以更多时候会将搜集的本地情况上报,等待总部判断和批复。相较之下,授权少了很多,决策速度也慢了很多。这还不算,其管理层更换也相对频繁,任期往往只有两三年,而李长和在任仅一年。
而在逐渐被吸纳进来的本土高管看来,感觉还要更复杂些。在LG,本土中国人可以做到部门副总的级别,这是他们的“天花板“。他们身处韩国人众多的工作氛围中,感受最强烈的是“不被信任、没有融入感”。据一位已经离职的LG手机高管介绍,他们虽然名为高管,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力。这一点,得到了一位前三星高管的认同:“韩国企业比较在意忠诚,所以内部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更能得到上级的认同。而且他们也的确更在意过程,而不是结果。”LG尤其如此—这是一家曾被称为“韩国企业集团中最因循守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