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行股正受到监管层收紧政策传闻的打击,尽管银监会否认了近期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消息,但新的监管工具也正在酝酿之中。
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在英国《金融时报》高端论坛上表示,除了已有的监管工具外,银监会还准备引进动态拨备和杠杆率,作为资本监管的重要补充。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除了资本要求外,监管当局正从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流动性等方面厘定最新的监管标准,并希望以此对系统性风险作出防范,并反映巴塞尔委员会的最新工作成果。在众多的监管指标之中,拨备率中的拨贷比(拨备/信贷余额)被认为可能对银行业绩产生最大的影响,而流动性指标和杠杆率的引入则颇具新意。有关方面已经拟定了一个讨论稿。
拨贷比的影响
相关业内人士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拨贷比在巴塞尔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其实质是针对中国国情的“土”政策。“由于国内银行主要依靠利差盈利,因此放贷冲动较大,监管层引入此标准意在控制各家银行的放贷规模。”
除了拨贷比外,拨备率的另一个指标是拨备覆盖率,作为重要的监管指标,其已在银行监管中实施,目前的标准为不良贷款余额的150%,并将作动态调整。在决定具体拨备数额时,监管层拟议将二者比较,并采取依拨备值孰高的原则确定。
尽管标准还未实施,但市场已经开始判断。如果此前传出的不对称加息成为事实,日信证券金融行业研究员谢爱红指出,在存款利率上浮10%、马上引入2.5%拨备比的假设条件下,政策叠加的效果会侵蚀2010年全年银行业15.6%的利润。据她计算,在16家上市银行中,华夏银行2010年利润所受的冲击最小,低于2.47%,继华夏之后,新政对建行、农行(601288)和工行等国有大行影响也不大;与国有大行相对应,股份制银行则对2.5%拨备比规定较为敏感,政策对深发展、中信、宁波和兴业等银行影响最大。
正是考虑到了上述可能的影响,监管层寄望于通过过渡期的差别对待来减轻对银行造成的冲击。据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拨贷比的实施,监管层拟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区别对待。2.5%的指标拟议2010年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过渡期到2012年底,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过渡期到2016年底。
流动性指标
拨贷比之外,流动性指标的新鲜出炉也颇让人眼前一亮。与拨贷比的原生性相比,流动性指标则完全是舶来品。
流动性指标包括“流动覆盖率”(LCR,“liquiditycoverageratio”)和“净稳定资金率”(NFSR,“netstablefundingratio”)。前者旨在为保证银行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流动资产,这些资产被认为可以在银行需要的时候在30天之内变现来抵御监管机构定义的流动性危机;而后者被用来促进银行提供更多的中长期资产,并保证银行在1年内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需求。
上述业内人士称,按照监管当局拟议中的要求,该两项指标的达标水平为100%,而达标时间为2011年底,目前,银行业整体上已达标,而大银行情况优于小银行。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过渡期的要求,“流动资金覆盖率”将会在2015年1月1日被引入,而经修改后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将要在2018年1月1日之前达到最低比例,同时,委员会将会采取严格的报告程序对各国的进展进行监控。
杠杆率
杠杆率是指核心资本与总资产(含表外)的比例,上述业内人士称,监管层希望各家银行达到4%的水平。该标准将于2011年开始实施,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局希望其2012年底达标,而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当局希望其2016年底达标。
与资本充足率不同,杠杆率以总资产为基础,而资本充足率的分母是风险资产。有分析指出,相对于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复杂性,杠杆率可以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监管标准,对资本充足率形成一个良性的补充,杠杆率一方面可以约束银行表内非信贷的膨胀,同时控制表外业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银行集团中不受资本充足率控制的子公司的快速扩张。
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从-2.05%提高至9.92%,提高11.97个百分点;但商业银行杠杆比例从-1.85%提高至5.51%,提高了7.35个百分点,幅度相对较小。
(责任编辑: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