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商业英才网首页>管理>战略规划>文章页
富士康:“大象”如何转身?
字号:

类别: 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 2010-11-17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秦姗

关键字:薪酬管理

“我过去每天从来都是西装领带,来了富士康之后西装从没有穿过。作为实现四化途径之一,富士康将正式进入新技术工人时代—将“普工”变为“技术工”。1997年底,当程天纵决定离开惠普,打算加盟德州仪器时,郭台铭意外得知这一消息。

  作为实现四化途径之一,富士康将正式进入新技术工人时代—将“普工”变为“技术工”。过去为了提高竞争力,富士康一直在产业链中进行垂直整合,从制造开始,延伸到设计等环节,以新材料、新工艺赢取客户。但由于代工行业工作繁重枯燥,员工流失率很高,新员工不但有较长培训期,还在最初的产品良率等方面无法保证。

  如今,随着薪酬提高,员工的离职率已明显下降。富士康最新一个月调查显示,员工离职率已经降低至1%以下。“过去深圳的离职率一直很高,因为很多外地来深圳打工的,做一两年赚了钱回老家去了。所以我们的离职率在过去平均大概7%—8%。我们宣布从900元加到1200元之后降了一点,但不明显。”程回忆说。

  据其称,拥有一批稳定的工人之后,富士康将提供给工人更多培训,掌握更多的技术积累和技巧,以适应产品越来越高的复杂性。换言之,富士康2000元的月薪将提供给从普通工人转向技术工的一批人。

  富士康的产品结构调整从而成为可能。“富士康希望增加高定价、高毛利的高技术产品组合。”程天纵说,“一些消费电子产品的外壳要经过多少道复杂工序,外界很难想象。这不是一家没有技术积累,仅进行组装的代工厂能完成的。”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富士康和上游客户议价的基础。富士康希望将增加的部分成本转嫁给上游厂商。但上游厂商出于制衡目的考虑,一直在有意培养其竞争对手。最近有消息称,连富士康现在最为看重的苹果都将部分代工产品转到富士康在内地直接竞争对手—比亚迪手中。

  对于仍然坚定并且长期内还将以制造为基础的富士康而言,除了带动工人升级,还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员工减少加班带来机器设备的空置。

  “空置和折旧,是成本中比人工更重要环节。”程天纵表示。为了提高利用率,富士康原来的两班制将改成三班制,这一举措最直接结果是富士康人数要再增加三分之一。以目前富士康95万的工人总量,至少要增加到近130万。骤然要增加的员工量带来吃饭、住宿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修建员工宿舍,富士康甚至找到了距离厂区10公里以外。“解决了住宿,上下班的问题?如果一辆接送员工上下班的大巴可以载50人,那1万人就需要200辆车。这1万人上工,只是下车都耗费大量时间。而且几乎面对的全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管理也是巨大难题。”程天纵说,“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内迁。”

  6月底,有消息称,富士康拟在河南郑州建一个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计划招工30万的工业园;9月初,富士康将搬迁至湖南的消息开始公布于众;10月,更有消息称,富士康将投资100亿美元用于中国工厂的内迁计划,新工厂将选址于四川成都。“我们的员工从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来的特别多,我们就到那边去投资,希望他们能够回去,你至少有家乡亲人的温暖,讲的乡音也都一样。”程表示。

  未来几年内,内迁以及重新布局都将是富士康的重要课题。

  这个巨无霸开始考虑移动它巨大身躯,对于内地诸多城市来说无疑是个天赐良机。富士康不仅能够增加当地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其产业链配套企业随之落户将极大改善当地的工业环境。因此争夺富士康已经成为许多政府的重要课题。“富士康考虑搬迁已经几年时间,几年时间内关于落户地不断变化。这和当地政策环境、领导人思路都有关系,当然搬迁一定要符合几大要素,离原材料近、离市场近、离技术近、离生产力近。”程天纵说。

  此外,在郭台铭的规划中,近几年不遗余力进行的渠道拓展,则是加强竞争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按照富士康不做品牌,一切以客户为核心的发展规划,富士康的发展轨迹是:随着产业细分,上游厂商逐渐将非核心优势环节剥离外包,富士康作为下游承接并将其变为自身优势。通过这样的方式更紧密地与上游客户捆绑。从制造开始,富士康已经接连进入设计、物流、维修等环节,现在显然到了渠道。“客户也许只有一个点子,富士康将做出客户想要的,并将帮助其卖光。”程天纵说。

  不过,这个计划进展不算顺利。虽然富士康对外宣称有几千名符合条件的员工向公司表述过回乡创业的梦想。但万马奔腾连锁店今年年内开店数量远低于100—200家的目标;据说,如今仅开出2家店。而要从一群工人中培养一批创业者的难度也远超预期。一位接近富士康的人士表示:“进军渠道,和富士康以往的延伸相比,理念差距要更大,原有的人很难适应这种改变。其次,渠道零售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行业,在这方面比起来,富士康还是外来者。”

  早在1985年,身在惠普台湾公司的程天纵,曾帮助王永庆建过一个PC工厂。彼时,鸿海还很小,规模仅有约1000万美元。但郭台铭还是一眼相中了程,并请程做鸿海顾问。

  1997年底,当程天纵决定离开惠普,打算加盟德州仪器时,郭台铭意外得知这一消息。于是,他在旧金山机场拦下了程,力邀其加盟。有趣的是,郭台铭为了达到目的,在游泳池边跟程天纵一直聊到次日凌晨三点多。“我最后受不了了,跟他说:这样吧,我已经答应人家了,只要我不在德州仪器了,第一个让你知道,只要你有工作用得着我,我就帮你干。他才让我去睡觉。”

  2007年,程天纵打算从德州仪器离职时,果真第一个告诉郭。郭立即取消出国行程,跟程天纵谈了20分钟,就将程拉至麾下。“我连干什么、做什么、工资多少都没有想就来了。”

  ——这便是郭、程的“十年之约”。

  如今看来,程果然没有辜负郭台铭的盛情。殚思竭虑,他能够帮郭台铭实现“大象转身”吗?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