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财富观察>文章页
2010年海外资源抄底清查——国企大买卖的暗风险
字号:

类别: 金融服务业 时间: 2011-01-06 来源:《英才》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并购
又是一年12月,然而2010年却不同往年,这是中国油气企业斩获颇丰的一个月。

又是一年12月,然而2010年却不同往年,这是中国油气企业斩获颇丰的一个月。

12月10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宣布,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与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签署确定性协议,以24.5亿美元收购西方石油公司阿根廷子公司100%的股份及其关联公司。

无独有偶,12月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已与澳大利亚能源公司签署协议,中海油将投资5000万澳元(约合3.26亿元人民币)获得澳煤层气项目探矿权,此举是中海油首次在海外开展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而此前一周,即11月28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还曾宣布,其持股50%的合资公司布里达斯公司与BP公司签署股权购买协议,拟以约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P持有的泛美能源60%的权益。

对于2010年的海外并购,无论是以能源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还是在矿产能源行业海外并购中浸染多年的盈科合伙人律师关景欣,还是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际合作处韩学功,都异口同声的表示,“并购趋势在今后每年还将持续增大。”德勤在《2011年石油与天然气实际情况展望》(以下简称德勤报告)的报告中也提到,预计短期内中国将继续需要更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会导致业内出现更多并购。

海外扫货数额巨大

2010年,是油气企业英雄本色的一年。不过,这也离不开2010年油价的平稳。德勤报告指出,油价在经过18个月的大幅波动后,在2010年期间保持了相当平稳的水平——这种情况有助于买家做出更好的价格估计。

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以能源矿物产业为重点收购目标。2010年前11个月,中国企业以近500亿美元收购了280家海外企业。其中,能源矿物产业并购已高达216亿美元,共25项案例,占外资并购的46%。

并且,2010年前11个月,排名前五位的并购交易中有三项涉及境外并购,分别是涉资71.09亿美元的中石化并购Repsol YPF巴西业务、涉资46.5亿美元的中石化并购Syncrude CanadaLtd案,以及涉资31亿美元的中海油并购BridasCorp案。而在12月则又爆出一项大金额并购:中海油拟以70.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BP泛美能源。

据德勤报告预计,未来数月,并购交易活动还将更加频繁。其中中国、韩国和印度的国家石油公司会是交易中的领军者。而新的关注目标可能是西非市场,因为西非监管宽松,且拥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小企业数目众多,交易环境相对有利。

钢铁企业在海外购矿之后,鞍钢集团更是把业务延伸到了美国。5月17日,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公告称,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达成了广泛合作协议,将在美国投资兴建5个工厂,其中首家工厂将落户密西西比州,这也是中国钢铁行业在美国投资建设的第一家钢铁企业。9月15日,鞍钢与美国钢铁发展公司正式组建合资企业,鞍钢在美投资建厂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出大价钱买高档货

2010年的并购活动,与往年相比,也有着独有的特色。不仅项目涉及金额高,而且逐步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是一大特色。

“中国资源比较少,需求量却很大,现实条件迫使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寻找资源。”林伯强说,“以前实力弱、资金小,并购主要集中在小国家和小项目。现在随着企业资金的不断积累,涉及的项目金额增幅较大。并且,近几年也积累了一定的海外并购经验,以及对技术的诉求,使得企业将眼光转向了发达国家。”

此外,设立合资公司联合收购也是2010年并购的一大亮点。中国铝业联手力拓,合资公司开发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13.5亿美元。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其子公司中石油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澳洲壳牌能源控股有限公司35亿澳元联合收购澳大利亚Arrow能源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

在韩学功看来,联合收购这种契约式合作方式,不仅可以分担风险,在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审批项目的时候也比较容易通过。不过,林伯强认为,如果可以实现全部股权收购,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是肯定会选择完全收购,“完全收购虽然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更多。”

再者,支付高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也是2010年海外并购的一大特色。德勤报告中指出,亚洲国有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依然在能源供给中拥有战略性权益,并承诺支付高于市场的价格,加之卖方由于发展项目依然难以筹得资金,独立经营手头吃紧,情况岌岌可危,从而使得合并与收购或并购交易更具吸引力。不过,关景欣则不是很苟同此种“财大气粗”的行为,“除了资金相对雄厚,管理、技术都还相对较弱”。

此外,2010年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中,更多的关注了“新”能源,其中,中海油是领先者。2010年,中海油与澳大利亚能源公司签署了约 5000万澳元澳煤层气项目探矿权协议,此外,还将购入切萨皮克公司鹰滩页岩油气项目(EagleFord Shale Project)共33.3%的权益。

细节暗存风险

2010年的投资热情相对往年更高。关景欣将此归结为经济危机带来的抄底行为。关景欣说,不过,所谓的抄底,如果单纯从价格来比,“较危机爆发之前价格相对低一些”,但是实际上,是否淘到了真金?

“政治动荡,法律法规掌握不足,文化差异,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这些都决定着项目盈利与否,更主要的,很多项目在购买之前很难进行评估。正如林伯强所言,“如果资源真有那么好,人家为什么不自己开发?”不过,“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了后续开发。”

而且,随着近些年亚洲国家不断发展壮大,在国际上行动能力越来越强,“原工业国家越来越担心亚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准备好采取一切必要行动进行海外收购,以确保未来的油气供应。其中包括政府对这些交易的支持和注资。”德勤报告中指出,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屡屡碰壁不乏其因。

实际上,大部分海外并购,或者联合并购,目标还在于“获取技术”。然而,“西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一直以来长期掌握技术优势,但中国如果有一天在非传统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等上游技术上实现自给自足,就会对其产生威胁”,德勤报告中指出。实际上,“即便是设立合资公司,中国企业也很难获取到高端技术。”林伯强说。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财经大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