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后,却一直反感被贴上80后的标签,CC TV曾邀请我做一个80后创富专题的采访,我直接告诉他们“我是79年出生的”。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已经经历过四次融资,从天使投资开始,应该说不同类型的都接触过。我们当时还在一个校园的原形状态下能够被发现,这个是蛮特殊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2004年我正在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读研二,有一天突然接到电话(那时候连手机都没有,租的宿舍里有部公用电话机),说是软银中国的某某人,之前投资过一些企业,对我们的流媒体技术很感兴趣,想看看是否有合作,反正说得蛮客气。我说那好,你们就过来看看吧。
大概三四天后,一天下午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是软银中国的宋安澜,已经在学校门口,问能不能接一下。我们学校挺大的,我就骑着自行车骑了半个小时把他接到宿舍。当时我们租了两间民房,六七台电脑散落着。武汉那时候四月份,天气已经蛮热了,而且机器都是24小时开着,屋子里面热乎乎的,我们几个男生都光着膀子。另外一间屋子放了一张床,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名义上叫做创业,其实连公司都没有,那时候只是一个项目团队。
我当初也没有想过太多,提完建议后就准备招呼他们走掉,最后他们还不愿意走,说一块吃顿饭吧。当时哪里有钱请他们下馆子,晚上我就在学校食堂里面请他吃了一顿饭。他们提了一大堆问题。一开始问了技术上的问题,然后是商业上的一些想法、思路等等。最后就直接:成立公司了吗?接下来有什么计划?当时虽然没成立公司,但我也说公司正在成立中,就是要显得自己很有气势。
后来他问的一些问题我就一个都答不出来了,他说你们这个企业现在有没有投资人?股权比例是怎么样的?你们的期权设置是如何的?我说这个期权是什么东西?他后来说这样吧,你们有没有想拿投资的一些想法。我说当然想了,然后我还反问了一句:“要不要抵押贷款?”
最后宋问我们:你们能否去我们上海总部谈一谈。后来他就给了我和另外一个合作伙伴两张机票,食宿也帮我们解决好了。我当时心里想,就当免费旅游一趟呗。
但在去上海之前,我们又跑了一趟深圳,为什么要跑深圳?去见IDG了,因为当时我们就知道这两家投资机构。我想着我要让软银有一个竞争。但是坦白讲深圳之行效果不是很好,谈了两个小时,记得给他们讲了半天。最后对方没反应也没问问题,他说好,我们知道了,仅此而已,基本上就打发掉了。其实后来也都知道,投资人拒绝你太容易了,99%都是拒绝。
一开始没有太多自信,只是觉得几个学生在做一个公开软件。但就这样莫名其妙拿到了第一笔投资,100多万元人民币,之后立马注册成立公司。在跟合伙人聊时我说“我们现在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感觉投资者肯定很厉害,有点仰视。当时用户不到10万,我们就希望把技术做成熟。当时还跟投资人砍砍价,我说“用户翻三倍不行,得翻五倍”。果不其然,基本上四月份拿到投资六月份就已经完成所有指标。
当时是在没有商业计划书、误打误撞的情况下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的。在这之后企业快速成长、发展。2005年李宇春那届超女,PPLive为湖南卫视提供直播技术,50多万人同时在线观看。而且加拿大、新加坡都要接入总决赛,所以那时PPLive在海外已经有一定影响力。
A轮融资的教训:从卖技术到卖内容,商业模式大转变
2006年,进入第二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资。这次经历了完整的融资过程,差不多跑了将近三四个月的时间,并且有很大的挫败感。一开始也不知道怎样写商业计划书,软银投资完了之后,请了个MBA的小姑娘帮忙写融资计划书、讲方案。当然我们自己也想不太清楚,觉得我们当时就做一个技术型公司,什么叫商业模式,如何做起来没想明白。
当时基本跑一个失败一个,跑了北上广深等地100家左右的风险投资,有时差不多一天跑七家。在上海最夸张,前前后后应该见了有二三十家。一次是从早上七点钟一直跑到晚上九点钟,最后是在新天地的星巴克,基本一小时跑一家,另外一小时赶路,14个小时一口气排下来。
当时不知道真正的商业模式应该怎样讲。投资者提很多挑战性的问题,最开始答不出来。比如,做技术未来三年财报能持续增长,但是技术卖一家少一家,当把50%市场占据以后怎样让收入持续增长?我觉得当时很难说服他们。
后来我们就逐渐地意识到,是不是说自己的立足点或商业模式有点问题,我自己也觉得企业会陷入一种困境。当时PPLive已经在为央视、文广、湖南卫视、凤凰卫视提供技术支持,但挣的钱只能让武汉的小团队达到温饱。软银的人当时就说,你们这种叫做B2B的模式,就是卖技术的模式,不能持久、不能持续,你为什么不能转型到B2C,自己做服务、自己做业务、做运营?
那时候我就开始考虑是不是要把PPLive放到公网上改换一种模式。就是不仅做技术,还购买内容,建立营销、市场团队,发展用户。我相信当我发展到千万用户的时候,我的模式就可能改变,就不是一个技术公司,就变成一个服务公司了,你就可能持续地有收入,那就解决了商业模式的问题。
思路转变之后,我们的融资速度反而变得更快了,应该在2006年春节前的时候就拿到了第一笔融资,真正的A轮融资,来自于蓝驰创投的500万美元。拿到融资后我决定:把技术支持项目全都停掉,跟电视台合作,拿技术换内容播出权;把公司从武汉搬到上海,变成互联网公司。
那次是我第一次找到创业的感觉,找到了商业计划书的感觉,找到了这种创业答辩的感觉,有自信去讲自己的模式。而且也想清楚了一个企业,未来到底应该怎么定位和发展。这就谈到我们对于创业或者投资理念的一个想法,我一直觉得融资是企业要准备好之后再去融资,而不是在未准备好的状态去拿投资。我的第一笔资金真的是属于运气,若重复再来都不一定能再抓住机会。但到拿第二笔融资时,我们具备一定实力和基础,更多地是给投资人展示一个我们有了这笔资金之后,要怎么把它用起来,要花出去。很多创业者为融资而融资,却忽视了真正把企业做好。
金融危机的融资教训:仅有技术和用户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能不能赚钱
第三次融资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那个时候刚办完奥运会,投入了数千万元购买奥运版权,目的是去推动营销。当时营销刚处在起步阶段,广告主才刚开始认识PPLive,开始进行一些品牌的试投,还没有把你作为一个长期客户来看待。结果突然遇到金融危机,首先企业融不到钱了,第二个遇到的挑战是广告投入开始减少,就是能不投的就不投了,以前投上百万的人投几十万,投几十万的投几万块,收入迅速缩水,企业一下子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我专门跑去硅谷,当时住在斯坦福大学旁边一个小城,对面是华盛顿互惠银行。去的时候还是门庭若市,一个星期之后我再返城时银行已经宣布破产,那天是2008年9月22日。那是我第一次在商业环境里领略金融危机,感觉时速比飞机还快!
起飞前跟投资人谈得非常顺利,有三家发给我们投资意向书,一落地就被一家告知:需要推敲一下,可能一两个星期之后才能回复。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国庆长假之后,这家就说“融资可能要暂停”。然后我赶紧找第二家,结果不到一个月,他们的LP全部停止,所有人都回到美国重新讨论他们的融资方案。这时企业一下子陷入谷底,融资基本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