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词。中国的现代化管理教育的历史虽只有区区十数载,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企业到底能从商学院学到什麽?我们将一探内地职业化经理人最早的的培训平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编辑:中国走职业经理人的道路,到了哪一个阶段了?
刘涌洁:现在还没有开始。商学院是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在国外的商学院也很难看到「一把手」来上课,他们反而会从商学院去招聘。还有,中国人的创业热情很高,人人都想当「老板」。国外的商学院历史比我们悠久得多,很多管理层都是科班出身。企业家不一定是创业家,但是未来的企业家会是从职业经理人这个方向发展而来的。现在有企业家创业成功之后,却没有胸怀给招聘进来的职业经理人提供好的平台,其实需要反思。
有的内地企业家过去的发展是靠着和政府、银行关系好,但未来这路子走不通了。现在聚光灯下的这批企业家,可能若干年之后就消失了。中国要产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大公司,就必须走职业经理人的道路。
编辑:如果是这样,民营企业家如何会有培养自己团队的意识?
刘涌洁:民营企业家能做到这点的少之又少,但是将来会越来越多,总会有阶段性。当其读完课程发现自己有了变化,但察觉和其员工的差距越来越大,可能就会派员工去上课,之后大家就能交流沟通得更好。好的企业一定会重视对员工的持续培训,这是企业差异化和竞争战略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编辑:越来越国际化的商学院如何满足中国企业家在本土经营的需求?
刘涌洁:内地现有商学院的教学体系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往往是教授们研究的对象,他们视野不光在中国内地,而在世界。本土企业家的需求与国际公司的管理理念的距离越来越小,没有哪个市场比中国更开放、更国际化。
编辑:商学院教授的研究如何和实践结合起来?
刘涌洁:好的教练未必要自己去踢足球。商学院的教授可以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曾经在大型企业做过高管的,那麽在上课时就能够达到「问不倒」的效果;第二类是对企业有深厚研究的,他们的理论框架可以降低企业家决策失误的概率。因此,商学院里的高管的学习效果和他们的学习方式是有关的,只有得到框架体系,才能用来指导具体的决策。而教授恰恰不能帮企业家做决策,因此教学和谘询是两码事。我们的教授要抽出时间去做实地考察,不然无法满足企业家的需求。
编辑:上MBA的效果很难量化,这方面你怎麽看?
刘涌洁:我建议要读,如果没有时间读两年的,可以读一些短期课程。不是为了读书而读,因为读书的机会成本很大,对他们而言,时间比金钱更为宝贵,只要课程的内容对思维产生了影响,能降低决策制订的失误,这课程就值得了。其实,中欧拓荒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课程昂贵,不知道价值在哪里,但这麽多年来,我们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个市场的存在,而且前景无限。
编辑:中欧的学员的来源如何?
刘涌洁:出於地理上的原因,中欧学员有很多来自江浙和华东六省一市。今年超过一半来自内地的民营企业,另外一半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央企。央企占比不到10%。央企内部体系有些方面不适合市场化商业教育,央企有很多高管培训,但属於组织部门的调训,有的公司高层拿了学位,觉得没有必要再读,其实学习没有止境。
编辑:过去和现在企业家上商学院需求有什麽不同?
刘涌洁:自身的素养和眼界不一样了。有一部分企业家的水准很高,内地的教授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现在尝试对校友展开海外课程或者培训,除了上课还要走访企业,还要和CEO探讨,也会给不同的人开设不同的课程,分众性较强。我们的每个课程都适合一类特定的人,学位班有门槛要求,需要报考,其他课程只要求有一定的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