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利与弊
对央行资产的突飞猛进,央行上海分行官员颇有些骄傲。“这是件好事,有钱就能办事,特别是在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方面。现在许多地方搞金融综合改革,有了钱,综合改革就有信心、有把握。”
此外,这位官员认为,稳步增加流动性供应,保持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也是央行巨额资产的另一利好。
不过,最大并不意味着最强。“资产全球最大并不重要。中国央行的功能、资产结构、调控工具,经济结构都和主要发达国家不一样,与人家没有多少可比性。虽然资产最大,但在全球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告诉时代周报。
事实上,央行资产的扩张,明显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货币的扩张应该说存在超量的成分,表现在中国的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是比较明显的。”刘煜辉对时代周报表示。确实,我国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不能充分吸纳这些流动性,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资产,自然容易形成商品和资产通胀压力。
这就引发了对央行巨额资产的结构和质量的争议。由于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可观份额,需要大量的外汇占款来进行对冲,同时,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提高存款保证金率来回收这些新增的流动性,央行需为此支付利息,这大大增加了央行持有外汇占款的财务成本。数据显示,自2003年到2010年底,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支出已过1万亿元。在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维持低利率的状况下,我国相对较高的利率,便为国外资本提供了套利空间。而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又便于外资的套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央行要支付更多的套汇成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质量是比较低的。”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评论称。
央行上海分行官员也表示,由于外汇储备过多,造成冲销成本太高。而且,在市场化分散风险的过程中,央行采用的工具,如回收再贷款和再贴现、开展央行外汇掉期交易、调整人民币准备金率、部分地动用利率和汇率等政策中,一些政策的效力日益受限,成本日增。“央行资产结构确实需要转型。”
无论为刺激经济自主增发,还是为应对巨额外储被逼增发,央行增发货币数量已居全球第一,被国外认为成为全球流动性的源头,境况颇显不谐。更为尴尬的是,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再加上外汇管制,中国的巨量流动性大部分只能在国内消化,并不能向外输出。“内伤”无疑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