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注定是中国基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经历15年草莽生长后,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和行业门槛放开,基金业迎来了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
2月18日,证监会公布了《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并将于今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保险、私募公司及PE(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开展公募业务。与早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门槛大大放低了。
在基金的新江湖里,公募基金独大的局面已然结束,公募基金此前牌照的稀缺性和垄断性也被打破,竞争时代真正到来。
与中国资本市场其他金融机构发展历史相比,基金是个新生事物,但发展最为迅速,仅仅用15年时间,便走过了国际基金业几十年的历程。
快速增长的疯狂年代
时光倒流至1997年。当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中国基金业的诞生提供了“出生证”。该暂行办法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设立、募集与交易,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的权利和义务,投资运作与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国内基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1998~2000年。由于市场品种仅限于封闭式基金,基金规模很小,3年的基金份额分别为100亿元、510亿元、610亿元。
1998年3月,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同日成立,宣告规范管理的公募基金业正式起航。南方、国泰、华夏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先后在1998年、1999年成立,称为“老十家”。相关主管部门以“老十家”为平台,对原有的基金进行调整,整合为29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197亿元,形成我国新基金起家的“本钱”。
据一名见证过早年基金发行情况的人士回忆,“最初基金发行就像现在新股发行一样,网上发行,摇号抽签,中签率很低”。比如,1998年A股市场首批两只公募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通过交易所系统上网发行,有近2000亿元资金蜂拥而至进行抢购,而这两只基金的发行规模各只有20亿元。最终,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的平均中签率仅为2.5%。
基金发展的第二阶段是2001~2007年,规模快速扩张并达到巅峰。2001年9月,华安基金[微博]推出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正式拉开了公募基金产品进入开放式基金时代的序幕。当年基金规模有所扩大,达到809亿元。
2003年扩张规模达到第一个顶峰,其1633亿元的市场规模比2002年增加了1倍多。2004年,基金发行遭遇“井喷”,当年3月,海富通收益基金和中信经典配置基金的首次发行规模双双突破100亿份。随着股改的展开,A股逐渐由熊转牛,进入2007年,A股的火爆使得基民数量暴增,上至满头白发的退休老人,下至还在读书的大学生,都为“基”疯狂。2005~2007年,基金净值狂飙至3.2万亿元。
事实上,目前不少基金资深从业人士就是从那时开始进入这一行。
现任易方达基金[微博]公司总裁刘晓艳的公募基金生涯就始于一次偶然事件。20世纪90年代末,身为券商投资人员的她曾经看到一对老年夫妇因为炒股亏损坐在营业部门口台阶上痛哭。后来公司领导建议她去做基金,刘晓艳的职业生涯在这里形成了转折。2001年,易方达基金公司成立,刘晓艳任督察长,由此进入了大众理财行业。经过10年多的时间,截至2011年年底,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募资产1433亿元,管理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旗下基金累计分红超过450亿元,跻身行业三甲。
这一时期,基金业涌现出了以王亚伟、邵健、肖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用业绩向投资者证明,基金长期投资可以大幅战胜市场。与此同时,市场也涌现出一大批长期业绩优异的明星基金,这些基金为持有人带来了惊人的超额回报,彰显出基金投资的魅力。
数量增、规模减的虚胖时代
基金发展的第三阶段是2008~2012年,因中国股市进入延续至今的一次持续时间最长的调整期,基金行业规模受此影响出现下降,基金净值跌至2万亿元附近,新基金销售也渐入困境。但基金的发行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速增长,由此进行基金业快速扩容的阶段。
从基金产品增长速度看,2008年是分水岭。在2008年之前的近10年时间里,我国公募基金总数量整体增长平稳,但从2008年起,我国新基金发行进入史上最为密集的时期,基金数量也随之大幅度增长,而且每年成立新基金数量的纪录不断被刷新。
来自Wind的统计显示,2008年共新增基金数量达93只,2009年新基金成立的数量一举突破百只,达到了118只。
自2010年起,对新基金分类审批制度开始实施,基金公司申报新品的热情被大大激活,新基金发行节奏不断提速,当年新成立的基金数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47只,公募基金数量从当年年初的557只一举猛增至年底的704只。
但基金数量的提速步伐并未就此止住,2011年新增基金数量仍然在大幅扩张,全年新增基金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210只。2011年年末,新基金增加数量飙升至914只,离千只整数大关近在咫尺。
2012年6月12日,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重ETF基金成立,这只基金成为中国基金业的第1000只基金,从这一天起,公募基金正式步入了“千基时代”。
也就是说,从第一只基金到突破1000只,公募基金业仅用了14年时间。
虽然基金审批流程简化,但实际上并未改善基金行业的生存态势。在公募基金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包括产品同质化、新基发行困难,募集期屡遭延长、部分基金规模徘徊在清盘线上等问题频频出现,业内对此诟病之声越来越多。
不少基金公司虽然新基金发行数量越来越多,但并未对基金公司总规模带来太多贡献。统计显示,2010年,基金资产总规模为2.44万亿元(不包括QDII基金,包括ETF联接基金),比2009年的2.6万亿元下降约6%。2011年度和2012年度,尽管公募基金数量实现快速增量,但是基金行业总规模一直在2万亿元的规模上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在近年来公募行业表现低迷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对于“产品线”的完善投入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在2009年以前,拥有较为系统产品线的基金公司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公司的新产品都以股票型基金为主,并且集中在主动型基金。仅2009年和2010年两年,完成六大产品线的基金公司就达到21家。
但在基金公司产品线完善的背后,是“营销为王”主导的产品设计思路。市场热卖的产品,往往成了公司竞相创设的品种,而前期畅销的品种,后期总会有公司连续创设出类似的产品,其中不少就将投资者套在高位。
随着公募基金数量的不断增多,在不断丰富产品线的同时,基金公司内部矛盾不断凸显,尤其是对基金公司整体投研能力的摊薄效应,以及基金经理迅速上位导致水平的良莠不齐等现象较为突出。此外,北京某基金研究人士指出,不少基金公司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利用一些可能误导投资人的方式开展持续营销活动,部分销售机构销售基金时未能充分揭示投资风险,进行不正当竞争;有的基金管理公司片面追求业绩排名和短期收益,进而忽视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群雄逐鹿的竞争时代
2013年起,国内基金业将迎来第四个发展阶段,符合条件的券商、保险公司、私募及PE等机构均可开展公募业务,基金业正式步入竞争时代。
基金公司从起初单一管理公募基金,已发展到开展社保基金管理、企业年金管理、投资咨询、海外投资管理、特定客户管理、保险资金管理等综合性管理的资产管理机构,但这远远不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来自信托、银行、私募、券商、保险等其他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基金业面临向财富管理行业全面转型的迫切需求。
事实上,就在最近5年基金行业发展缓慢的同时,信托、私募、券商、银行等竞争对手近年来的资产管理规模都取得了快速增长,给公募基金行业造成了极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领先的基金公司还是在公募领域垫底的小公司和新公司,都提出了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目标。专户子公司成为他们二次创业的首选,其业务方向直指过去几年蓬勃发展的私募和类信托领域。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22家基金公司设立专户子公司,其中既有华夏、嘉实、博时、工银瑞信[微博]、鹏华、汇添富、兴业全球和招商等这样的大中型基金公司,也有金元惠理、天弘、泰信、浙商、平安大华等小公司,更有长安、方正富邦、红塔红土、国金通用、富安达等成立不久的新公司。嘉实甚至率先成立销售子公司,搭建起专业基金销售机构。
不难看出,基金业转型的大戏已经开幕,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差异化发展势头,不少公司非公募业务早已经超过公募。一些新公司在尚未开展公募基金管理的情况下,率先在专户业务方面取得突破,一些基金香港子公司业务也取得重大进展。各家基金公司都在忙着寻找各自的出路。
而2013年注定是基金业的转折年。新基金法的颁布实施,行业门槛的放开,基金业已进入大融合、大分化的新战国时代。
新基金法将于6月1日起实施,对此前管制较多的基金行业全面松绑,这无疑给传统公募业的新起飞提供了制度保障。而真正使行业进入不可预知状态的则是其他机构的进入,保险、券商、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发行公募产品,公募基金竞争主体一下子由目前的公募一家独大,变为多家机构竞争共存。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迅速提高公募基金的总管理规模,公募基金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群雄逐鹿大财富管理时代,已经激烈竞争的基金业将迎来全面市场化考验,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