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裂痕
官与商自古以来就是一对复杂的关系,重庆打黑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感、相互误解,乃至观念上的对立。
时至今日,周力依然记得自己请一位区县领导吃饭的情景,这位领导喝了几杯酒以后说:“你们这些个体户,根本没有资格跟我吃饭!要不是某某,不是他的话,你们根本没有资格跟我坐在一起。”
那时是薄熙来主政时期,许多区县领导牛的不得了,“在他们看来,天上玉皇大帝,地下县委书记。”周力说,现在区县领导已没有那么嚣张,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企业颐指气使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改变,而这也是重庆高层不断强调重视民营经济,但企业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核心原因。
学者秋风指出,过去重庆实施的唱红打黑、政府强力推动农民进城、政府大力兴建保障房等政策,都指向强化大政府的管理机制。
“打黑嘛,最多是一种形式上的震慑”,多位重庆民营企业家感到,薄王时代真正影响深远的是大政府的强势作风影响到了区县的行政风气,“他们觉得自己是人民的主人,要的只是尽快出政绩”。
周力说,这种行政作风体现为不诚信,没有法制观念,随意侵害民营企业的利益和打压企业家。黄伟所在的重庆非公经济促进会设有民营企业家投诉中心,时常遇到各类投诉。在我们见面的上午,黄伟刚刚接待过一位民营企业家,他遭遇的问题是在某区县投资后,与领导的亲戚发生矛盾,项目被压住了。
一位女企业家也在重庆两会上提出,政府应当重视招商前、招商后的诚信管理。比如有些签署好的协议,换了领导就不认了。周力身边也有类似的案例,规划局文件已批复,方案也设计好了,政府突然称该片土地需要建公园,要求开发商退出几十亩土地。
在许多当地企业家看来,行政之手不仅伸得太长,而且手太多,“前前后后都是手。”黄伟说,要民营企业发展,就必须扫除一些固有障碍,这些障碍表面上看是行政单位、工商、税务、公安、卫生,但实际背后力量是区县政府。
打黑之后,走访重庆民营企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和传统汽摩行业的企业家,听到的抱怨“一箩筐”。这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行业是打黑的重灾区,也是政府垄断土地经营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重庆对传统的汽摩产业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和重视,力帆、宗申、隆鑫等几家明星企业都在转型中遭遇困难,政府则将更多精力投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而重庆主流企业家恰恰多来自地产和汽摩行业,难免心生失落。
近年,在重庆商界关于政府重国资轻民资、重外资轻内资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但接触到官员与民营企业家两个群体时,会感到双方巨大的鸿沟,许多相同话题的讨论,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和理解。
“说政府重视外来企业,不重视本土民营企业,这是不对的。”经信委主任沐华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仅从目前政府的资金投资流向看就不成立,投到民营企业比重达到49%,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加起来才51%。
重庆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不得不做的事。重庆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对本刊表示,前几年汽摩产业占到了重庆工业产值的40%以上,可以说一业独大,汽摩行业一旦下滑,企业会非常困难,政府也会非常被动,因此必须调整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十一五”开始,重庆就提了一个口号,叫做“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大力招商引资,抓住产业转移机会”。
重庆官方看来,这就是近几年发展产业经济的基本逻辑,比如笔记本电脑在引进项目的同时,要求必须当地企业提供配套,目前有700家民营企业为此产业配套,这实际推动了本土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升级。
“并不是说重视谁,不重视谁的问题,而是说从策略上来讲,通过怎样的路线图来实现本土民营企业改造升级,并不是撒一点钱,给点政策支持,这解决不了民营企业改造升级的根本性问题。”沐华平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至于政府和市场哪只手多一点,哪只手少一点,倒在其次,而要看政府有没有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恰恰遭到了社会及许多企业家的误解,认为政府干预过多。
再有一点就是,重庆市政府认为,国有、外资、当地民营、外地民营都需重视,不能仅针对本地民企制定特殊政策。沐华平说,2012年重庆私营个体投资同比增长42%,甚至吸引了很多重庆籍企业家回渝创业,这便能说明问题。
在重庆,政府对民营企业不可谓不重视,但更多的不是服务,而是管理。最近一段时间,邱继烈的私营企业协会要改名为“民营经济协会”,就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名字在民政部门通不过,“他们觉得民营经济概念很大,在重庆有93个主管部门在抓民营经济,为什么你们叫民营经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