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发阿司匹林的母公司,拜耳集团的业务已遍布全球,在中国的发展也已超过百年。2012年,拜耳亚太地区约40%的总销售额来自中国。拜耳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拜耳(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德友汉(Johannes M. Dietsch)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已成为拜耳全球投资的重心之一。当然,拜耳在华发展也面临资金、渠道、人才培养等挑战。
德友汉
今年正好是拜耳成立150周年,作为一家深耕中国市场的“百年老店”,拜耳如何看待跨国公司的本地化?在中国市场,拜耳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德友汉:对我们来说,今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拜耳的产品在中国有131年历史,我们第一个在中国投放的产品始于1882年。101年前,我们就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作为跨国公司,拜耳的成功在于很强的占领市场的能力。通过投资和灵活的品牌运作等方式,我们的员工和产品都基本实现了本土化“生产”。我们聘用本地医生,与本地医院合作,还设立了本地的研发中心。作为跨国公司,我们学到的是必须通过本地化来实现包括进出口在内的多项业务。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投资成立的化工厂,是我们在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投资。
在中国市场的困难当然多。这个市场竞争激烈,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很强。在这里,资金、销售渠道都是挑战。要留住员工、培养人才也相对难点。比如,我至今无法理解,有的员工在拜耳干了五年,突然有一天,他告诉我要换家公司,然后去了我们竞争对手那里。如果他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不需要通过离开实现,特别是在中国。当然,他可能有别的考虑。
在拜耳的全球版图中,中国市场占据何等位置?拜耳看重中国市场什么?为何没有像很多公司那样选择印度作为研发基地而选择了中国?
德友汉:中国是拜耳全球投资的重心之一,同时也是拜耳在亚洲最大的单一市场。去年,拜耳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35亿欧元左右,员工超过1.2万人。
中国市场庞大,增长迅速,这在20年前很难想象。拜耳很早就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我们1995年就决定到这里来,1997年我们开始在北京生产药品。这在当时很有风险,那时中国还未加入WTO,我们需要处理很多问题。中国有很多城市,每个城市有很多医院,我们需要去接触,打通分销渠道,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尽管有这么多挑战,迄今为止我们在中国的运转是相当成功的。我听说,未来几年世界70%的增长贡献将来自中国,倘真如此,这显然是说服我的最好理由。想抓住机会,就得到中国投资。
PX项目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处处碰壁,拜耳是如何处理环境问题的?
德友汉:总的来说,我们的确同属化学工业的公司,不过我们把环境保护当作一个机会。因为我们有资源再生的解决方案。很早以前,我们就致力于环境保护。我认为我们公司在资源再生利用,环境科学方面的竞争力,是大大领先的。我们研发投入很多,这样技术竞争优势更明显。那我们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到资源利用上来。
我们开发了很多新的产品和技术来保护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更好,比如100多年前我们就有水净化设备。在中国,我们的生产设备都尽量做到低消耗、低排放。比如聚氨酯,这种材料比金属轻,应用在汽车领域,会让汽车变得更轻,这样行驶消耗的油就更少。还有聚碳酸酯塑料,它比玻璃轻,这样车头灯就比玻璃做的轻多了。汽车制造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新材料。另一个例子是,我们在上海安装的最新产品设备,能让资源消耗直接降低30%,这是我们世界领先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