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史蒂夫·乔布斯三十岁的时候,他被董事会从他一手创立的公司中赶走。这已经是乔布斯神话中最悲情也最传奇的一幕场景。我们无法想象,假如乔布斯在同斯卡利的斗争中获胜,留在了苹果公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回到当时的场景,我们只会看到,乔布斯那时尚不是一个好的CEO;他的确在产品和营销上有过人之处,但是作为一个产品和营销天才,他的问题是,他很难被管理。如果连一心想要跟乔布斯维持好关系的斯卡利也难以同乔布斯一起工作,苹果的董事会应该很难再从美国商界找到另一个人与他合作。
1985年2月,也就是乔布斯30岁生日的当月,作家大卫·谢夫在《花花公子》杂志上发表了对乔布斯的长篇访问。在其中,乔布斯说:“一个艺术家到了三四十岁还能做出惊人的东西,这是很罕见的。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有求知欲,永远像小孩一样对生命充满敬畏,但是这种人很少……如果你想有创造性地过自己的生活,就像艺术家一样,就不能常常回顾过去。不管你做过什么,以前是怎么样,你都必须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并将一切抛诸脑后。外界越是试图强化你的形象,你就越难做一名艺术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说:‘再见,我得走了,我要封了,我要离开这里。’然后他们就离开了,在某处休隐。也许之后他们又会重新出现,变得有些不同。”
事后重新再读这篇访问,会发现乔布斯在访谈中很有预见性地谈到了很多问题,包括他跟苹果公司的关系、他如何看待创造力的延续等。如果仔细读沃尔特·艾萨克森关于史蒂夫·乔布斯离开苹果之后的那几章,我们可能会认同艾萨克森的观点,即“他后来的巨大成功,并非因为在苹果的下台,而是下台后华丽的失败”。
“对于史蒂夫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我们解雇了他,叫他滚蛋。”亚瑟·罗克(苹果公司董事,硅谷的风险投资教父)之后说。许多人也认为,这种严厉的爱让乔布斯更明智,更成熟。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离开苹果后,在自己创建的新公司里,乔布斯能够释放自己的所有天性,无论好坏。他自由了。结果是一系列炫目的产品,但都遭遇了市场失败的重挫。不经意之间,乔布斯完成了他自己在访谈中所说的那种艺术家的流放。或者,有如古龙武侠小说中“嫁衣神功”般的成功:先经历前功尽弃的挫折,然后反而能取得更加巨大的成功。
从19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到1995年他40岁这之间的十年,是史蒂夫·乔布斯失去的十年。他在这十年期间少有建树,更多的是在放纵自己的情感——当然,他投资了皮克斯。没有了董事会和合作者的约束,他可以将自己认可的东西推到极致,比如对设计的偏好,对封闭的狂热。但收获的只是挫折。挫折的教益是让他认识到完美主义的弊端,从而能成为一个更好的CEO——我曾经问过数个从CFO或其他职务升迁到CEO职务的商业人士,他们从职务变迁中得到最大教益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认识到事事完美是不可能的”。
1995年史蒂夫·乔布斯进入40岁以后成就卓著,那一年《玩具总动员》发行上映,第二年苹果收购NeXT,使他一举重返他当年创建的公司。回到苹果,乔布斯将证明,即使超过40岁的人也可以是最好的创新者。之前人人怀疑乔布斯不是一个合格的CEO,但他证明自己恰恰是美国最好的CEO。他凭借再次返回,使得自己成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创新精神的代表和企业家精神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