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BNET商学院>运营与创业>市场观察>文章页
何伊凡:互联网思维祛魅
字号:

时间: 2014-01-21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转发: 腾讯微博 推荐到豆瓣豆瓣 人人网 网易

关键字: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时代,谁解决情感性的稀缺,就等于打开了四十大盗的宝藏。但功能性与情感性之间,总有一条割不断的脐带。

移动互联网时代,谁解决情感性的稀缺,就等于打开了四十大盗的宝藏。但功能性与情感性之间,总有一条割不断的脐带

文_何伊凡

一位同事,最近去吃一份著名的牛腩,这是她体验式报道的一部分,她回来吐槽,觉得除了仪式感,几无可取之处。

这位同事,最近去吃一份著名的煎饼,这是她体验式报道的一部分,她回来吐槽,花了几倍的价钱,和楼下大妈卖的没啥区别,楼下的五元还能放两个鸡蛋。

这位不幸的同事,最近又去买了一束著名的玫瑰,这也是她体验式报道的一部分,她回来吐槽,活干的太糙,包装简陋,缺少搭配。

更给她伤口上撒盐的是,她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吐槽,其中一位直接告诉她:这说明你根本就不懂,你根本就不是我的目标客户。

小米火了,也点燃了互联网思维、体验感、参与感这些大词,企业家如闻神谕,评论者双挑拇指,谁要是有所质疑,就很容易被贴上“Out”与平庸的标签——当移动互联网席卷天下,这简直是直插心窝的两把尖刀啊。2008年之前,中国曾出现过神化领袖级企业家的趋势,2011年之后,又出现了神化创业者的风潮。“屌丝经济”、“粉丝经济”已成为主流,背后是新一轮营销狂欢。

营销并非贬义词,特别当新营销模式与释放用户主权关联在一起时,但当无人不谈产品,个个自封产品经理,互联网思维也就给捧上了神坛,而且以一种最接地气的伪装上神坛。很多人更愿意将产品挂在嘴边,因为也没有其它地方能挂的更牢靠。我不只一次听到有创业者如此说:好吃重要嘛?好用重要嘛?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才重要,你提供的产品有个性才重要。

问号之后的部分代表情感,问号之前的部分代表功能。情感当然重要,但功能也并非可有可无。我们曾有过功能性紧缺的日子,彼时谁能解决这种紧缺,就是成功的商人。如今Wi-Fi已取代生理需求在马斯洛定理中的位置了,紧缺的是情感性。谁能解决这种紧缺,就等于打开了四十大盗的宝藏。但功能性与情感性之间,总有一条割不断的脐带,微信是基于情感性稀缺出现的产品,可它功能性也越来越强大,一些功能性很强的传统产业在思考线上线下打通时,最大痛点也是如何将情感性注入功能。

真正高段位的产品经理,应该能将功能性与情感性无缝嫁接,就像民歌中唱的:“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这个打碎再塑,不仅是功能性与情感性的融合,也是用户与商家的融合。表面看来,情感性并非刚需,功能性才是,但未来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将情感性需求也变成刚需,这实际对功能性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我也和同事一样有类似的糟糕体验。我最近买了一块智能手表,它不是刚需,但其一系列社会化营销指向都在暗示,它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简单,更酷,至少可以减少翻开手机壳的几秒,这其实是激发了我的情感需要,虽然几秒钟一点都不重要。不过,第一天的使用体验就是一场噩梦,这完全是一款逻辑混乱的产品,如果对它吐槽的话,需要再写一篇文章。

其实,我只想说一句话:这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同样是个巷子浅也要酒香的时代,否则你能猜得中开头,一定会猜错结局。

 

我要评论

评论

我来说两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