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索尼结束了长达14年的盈利局面后,松下、东芝、NEC等日本消费电子巨头也纷纷爆出预期亏损的消息,随之而来的是裁员、停产、关闭工厂等应对措施及诸位总裁的下课。
据粗略估算,名列全球电子企业50强的七大日系企业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NEC和夏普等七家企业,在2008年第三财季(2008年10月1日—12月31日)合计税后净亏损达223亿美元,有七万人面临失业。
不幸的是,日立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
日立日前宣布,截至今年3月的2008财年亏损额高达7000亿日元,而且这已是日立连续第三年的亏损。为止住下滑,日立决定:自7月1日起分拆旗下两大业务——消费电子及汽车系统,期望藉此每年省下5000亿日元支出。
分拆同时,人事调整并行:现任日立集团会长庄山悦颜转任日立集团会议长,而现任社长古川一夫则转为副会长,空出的两个职位将由69岁、现任日立旗下两个制造电池和工业机械子公司董事长的川村隆接任——新任掌门人的非电子类业务出身让人担心:日立的包袱会远大于它的旧日荣光。
但是,电子行业的这一举措与日本汽车制造商之前的举动不谋而合,重组换帅似乎成了昔日巨头在严重经济危机下变身求解的不二法门。
自小平浪平于1910年创建了日立以来,日立已发展成为从消费电子到化工产品、重型机械等等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年营收位列日本上市公司第三位,仅次于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但是99年后,这位耄耋老人却不得不面对分家之痛。
其实,仅从中国市场就可以看出日立的下滑过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并成为第一家驻京日本制造企业的日立集团,曾在很长时间占据中国彩电市场的重要位置。那时候,国人都以拥有一台日立彩电为荣。数十年后,日立逐渐失去了在彩电市场的辉煌。由于在等离子和液晶两个市场上摇摆不定,市场定位不明晰,至2007年,中国6成以上的等离子市场由松下独揽,即使在获益颇丰的等离子屏销售上,日立也仅有5%的市场份额。曾经,日立也为改变这一局面而煞费苦心,却始终无法敌过LG、三星这类公司的市场份额,最终不得不宣布退出这一没有利润的业务。
让日立更力不从心的是,来自全球市场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经济衰退重创了日立集团的多项业务,汽车销售的下滑冲击其汽车零部件业务,其持有55%股权的半导体子公司也因汽车、电视、数码相机用芯片及硬盘的市场需求下滑而不景气。
更糟糕的还有不断爬升的汇率——日元的升值对日立的销售造成了不小的困难。2009年1月,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达87.13比1,为1995年7月以来最高。这意味着在欧美市场买到日本电子产品的相对价格有较大上升,严重削弱日本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预料将出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亏损,日立公司想出的高招是,将亏损的平板电视机制造厂和汽车配件制造厂从公司的其它业务中剥离出来。为此,日立公司乐观地认为,让这些业务成为全资子公司将会加快决策过程,让这两家子公司更具竞争力。但作为投资者,大家更关心的可能不仅是两家,而是日立所有的900多家子公司是否能从类似的拆分中受益——这些子公司负责制造从洗衣机到核电站等形形色色的各种产品。
一些分析师表示,虽然有分拆换帅之举,但这家日本目前最大的电器集团并未出现明朗的转机,前景仍不乐观。
有来自华尔街的评论家,为日立目前的尴尬现状开出了一剂猛药——出售或是关闭这些工厂,尤其是电视机子公司,只有这样才可能给公司带来一些长远的好处。他们认为,从法律意义上分拆这些公司并不困难,真正的问题在于日立是否会关闭或是卖出这些子公司——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眼下,日立公司似乎并不打算接受这样的建议。
Chas Edwards警告说尽管小型目标非常有效,但是将定位瞄准更广泛的受众来保...
Brightidea.com的创始人和CEO Matt Greeley揭示了在工作环境中实施Web 2.0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