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强大的文化因素
事实上,企业文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却是美国惊异于日本经济20年的巨大发展,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反思后所提炼的结果。 "仅仅20年,一个千疮百孔的战败国就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且迅速走向世界,向一贯以世界霸主地位自诩的美国说‘不’,还摆出了与‘老师’一争高下的态势,在美国建工厂、开办企业办事处,收购企业,购买债券和股票,对美国实行资本输出,这对于危机意识向来就很强的美国来说,具有强大的刺激性,他们不可能坐视其发展,更不能允许他们超过美国。"
孟凡驰告诉记者,那时,美国动员了一批包括理论界和实业界在内的强大力量,对日本进行了一番旨在找出其经济发展动力所在的深入的考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是:日本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其基础在于企业活力,而决定企业活力大增的原因,不在于技术、设备、制度和通货膨胀等外在因素,而在于管理文化的先进,在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适合现代企业的要求,适合新时代劳动者主体性发展的特点。
"最早将企业文化应用于实践的日本没有形成的理论由美国总结了出来,而其中的以人为本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企业文化带有西学中源的性质。"孟凡驰告诉记者,"难怪大家都认可,企业文化,根在中国,开花在日本,结果在美国。"
企业文化关系国家经济未来
"不过,企业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孟凡驰介绍道。从1982年开始陆续传到中国,到1988年经过了六年的认知,企业文化在1989年那场运动中一下子被扣上了西化和自由化的帽子,当时的社会舆论都认为,企业文化跟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企业条件不太相符,到底是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都是当时争论的焦点,"甚至有在中国不宜谈企业文化而更适合谈企业文明的极端说法。"但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并没有停止。
直到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标志,市场经济在短期内被迅速推动,企业文化在中国才开始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在随后的十四大,企业文化建设被正式写进报告。"那个时候,中国式的企业文化正步入一个死胡同。"
孟凡驰一直喜欢用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来形容当时中国企业文化的状态:计划经济时期,每个企业都相当于一个大车间,厂长只管生产不管经营,国家会统一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企业就像三国赤壁大战时绑在一起的战船,要动一起动,要停一起停,既不能大步快跑,也不能倒闭停产。那时的企业文化还被称做精神,是一种自发的没有形成理论的精神,适用于任何企业,所以才会有全国范围开展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为只要有这样的两种精神就够用了。"
市场经济开始以后,绑在一起的战船被打开了,产品结构、企业体制都开始发生了变化,国有、民营、三资等齐上阵,走的方式不再一样,节奏不再一样,国家只管大方向,企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越来越大。而企业在前进的过程中如何绕过风浪暗礁,都开始由企业自己来决定,企业要想不倒闭,"船长"和"船员"就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船长"在与不在,"船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市场经济越突出,企业文化就越突出,每个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都需要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并且用自身的企业文化来指导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