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读史心得
2009年5月,冯仑正在看的书是关于"9·11"的纪实作品《巨塔杀机》。
两个月前,他在纽约签署了一份据他自己说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合同——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与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签署租约,成为纽约最高摩天大楼新世贸中心一号楼的"一号租户",兴建"中国中心"。
用了五年时间,终于"占领"美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地带,冯仑很谨慎,"千万不要把它变成民族主义的事情,变成意识形态,这是个买卖——这个地方好做生意而已。"
阅读历史又一次帮他成就了一番大事。
" 在参与世贸重建中接触到非常多的人,有一天我突然感觉到什么叫创造历史,那就是在伟大的时刻,伟大的地点和伟大的人做伟大的事情!回头来看都清晰,好比金融危机,今天大家都很清楚,可当年都在干啥呢?韩非子说,‘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怎么在事情刚刚有点迹象你都能知道,别是个笨蛋,事都办成了,还稀里糊涂的。"
冯仑的读史心得和他的商业历程密切相关。他在《野蛮生长》中感慨,"我们都生活在历史中,说完当下的话就已经创造了一段历史。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应该有这样一个历史的意识:经常在历史中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寻找未来的方向,留下过去的足迹。"
近几年,中国掀起"读史热",比如柳传志给冯仑他们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冯仑很早就开始了这种"前瞻式读史"。他一度被人嘲笑说"务虚",现在可以得意了:"其实他们不知道你看书练的是心,练的是看未来的思想。如果我们不是很早就注意到原罪这些事情,我们不化解这些事,今天早死了。这不能叫先知先觉,但也是边知边觉。"
年轻的时候读史,好比亲历血淋淋的战场,冯仑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也产生过无助感。"千万不要经验主义地看历史,把这变成一堆故事,你还要提升为理性,你就不会痛苦,因为你会释然。"比照阅读帮助他在历史迷宫里保持自己的判断力,比如哲学和历史、经济学和文学在讲同一件事情,他就能还原成一个真实的世界。冯仑还善于看到伟大的另外一面,比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潜伏》,他就不看,"但是我知道的历史比它还要多,真实的故事比它还要惊心动魄。"
冯仑从来不是文艺青年,也很少看小说,不过他倒是喜欢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些文学作品,郁达夫、郭沫若、鲁迅之类。
"为什么看30年代?不是因为喜欢乱世,而是想要从中找到一种生存的办法。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个时代跟今天特别像,又开放,又动荡,也变革,也浮躁,矛盾很多。当时租界的文献跟今天讲特区的文字差不多,而且30年代就有了今天讲的老板和员工,那时候的民营企业是发展得最好的。"
冯仑承认,"其实我是在以一种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看历史的。有个词叫追溯性误差,人在研究过去的时候,价值观、记忆都有误差。我是想看一种同样的生存环境下,当时人们怎么解决问题的,想找一种生存智慧。"
今年冯仑50岁了,他现在觉得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在内心还原成一种真实的世界,但是还原以后你不用语言讲述,而是完全靠你的感觉和你的做事方法告诉你在把握一个真实的世界"。今年民营企业又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历史的治乱循环周期律面前,冯仑并不甘心,仍有一种英雄情结,"你总觉得你能超过前人。"
他看过一些民族资本家、军阀、政治家的传记,他同时感受到了宿命感和英雄情结、惶惑和激情。冯仑曾在牟其中生日的时候送给他一套《资治通鉴》,从那时候就开始思考个人在历史中的退路问题。
" 一个人上场演出往往是意外,就像小沈阳能不能上春晚不是他决定的。现在的问题不是小沈阳火,是不火了怎么办?对于我们来说,意外成为一个商人阶层,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且演到现在,这不是我们设计的。难的是怎么样退场,你总得有一个退场的时间。"冯仑举例说,"辜振甫说转身、退台的时候要优雅,可是他一下台就冒出来私生子丑闻,王永庆一死也发生家族纷争……这种东西很难周全,看历史就是增加智慧。"
眼前这个中年男人,并不承认自己有中年危机。"你们觉得柳传志、王石老吗?我们对于信息,对于社会变化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敏感。只要在信息上没差异,年龄差异就很少。"
冯仑尚未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魔鬼对他无计可施。若真要说遗憾,那是三件他正准备要做的事情——增补《野蛮生长》之"冯仑论人生",写一本关于2155年中国的社会幻想小说《向党族》,拍一部名为《创世纪》的百集电视剧,讲讲"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如何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被奴役"的故事。
这个故事会让魔鬼发笑的。